第998章 永樂大鐘

一個深近十米的深坑巨穴,由七節“外範”依次對接,形如七級浮屠。

大鐘“內範”的制作耗時最久,首先要請當世最有名的書法家在紙上謄寫好所有的經文和朱棣親筆寫下的鐘序,以及十二宏願。

工匠們再根據鐘體不同斷面的半徑和厚度設計車刮板模,上面均勻地塗上細泥,把寫好經文的宣紙反貼到細泥層上,將近二十三萬字的經文一個字一個字地刻成陰字,然後將板模加熱燒成陶範。

大鐘的“外範”則因鐘體巨大,泥範分成七節,塑好之後低溫陰幹,焙燒成陶,然後再進行拼接,整個拼接過程必須天衣無縫,哪怕是纖毫之隙、分厘之差,都會引起“跑火”,導致鑄造失敗。

“外範”四周整個洞壁是用草木灰和三合土層層夯實過的,非如此不能承受澆鑄這樣一口巨鐘的過程中產生的強大壓力。

今天是試鑄,先鑄一只與永樂大鐘一模一樣的鐘,唯一的區別是,這口鐘的內壁不會有經文,因為那制作耗時最久、用的工夫最大的刻滿經文的“內範”一旦鑄造失敗,就會遭到破壞,所以試鑄時是不會用上的。

巨坑上面的澆鑄口一共有四個,四條陶泥的長槽一路向高處延伸過去,將數十座熔爐接引在一起,烈火熊熊,熔爐上方沖天而起的熱浪讓鑄鐘廠上空的空氣都發生了扭曲,仰頭看天空的雲彩時,會有種看著水中倒影般蕩漾的感覺。

爐子下方,無數的工匠一鍬鍬地往爐中添著煤,另外還有人在向爐內拼命地鼓風,確保那爐溫始終保持在最高,匠師們則緊張地四下奔走,匆忙地做著開爐前的最後準備。

分別引向四條澆鑄槽的數十座熔爐中,所添加的金、銀、銅、鐵、錫、鉛、鋅、矽、鎂等各種金屬成份的含量是完全一致,當初稱量時可是精確到了“錢”的標準,一只四十六噸重的巨鐘,每一口熔爐裏的金屬成分居然精確到了一斤一兩一錢。

皇帝和皇帝國戚、文武百官站在遠處德勝門的城樓上,看著那熱浪升騰,看著那數十座高爐周圍無數緊張運作的人群。

雖然今天是試鑄,但是所有人都很緊張,這是一口前所未有的巨鐘,冶煉、鑄造各個方面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如果這次試鑄失敗,就得仔細研究各個環節的缺陷,從頭進行摸索,那就不知要等到什麽時候了,如果試鑄成功,真正的永樂大鐘自然可以隨時問世。

“開爐啦!”

一聲大喝在雖然忙碌卻顯得異常靜寂的工地上驟然響起,高處一杆大旗唰地一聲落下來,數十口熔爐同時開爐,熱浪沖霄,大火流金,鐵汁沸騰。朱棣不由自主地向前急走幾步,扶著碟墻站住,屏住呼吸看著。

朱高燧、朱瞻基和夏潯、紀綱等人也不約而同沖上前去,工部尚書宋禮臉皮子繃得緊緊的,一瞬不瞬地看向那口深坑。

爐火純青,火焰沖天,金花飛濺,銅汁湧流,金屬化成的洪水從一座座熔爐中奔湧而入,注入陶泥的長橫,只見四道火紅的怵目驚心的洪流翻滾著撲向那深坑……

地坑裏內外模範已同時高溫預熱,當蓄滿爐膛的千萬斛金湯相率奔瀉,注入地坑時,這口萬鈞大鐘也就一氣呵成地鑄成了。金液的估算非常準確,堪堪注滿泥範,金液稍稍溢出,數十座熔爐便已不再有金液流出。

城墻上,許多朝廷官員忍不住歡呼起來,工部尚書宋禮的一張黑臉卻依舊唬著,緊張地瞪著前方,沒有絲毫歡樂的模樣。很快,其他人發現了宋禮的模樣,便知道澆鑄是否成功,此時還言之過早,不禁也緊張起來。

澆鑄的第一步沒有炸膛、沒有走火,固然是大獲成功,但是一口大鐘是否就此鑄成,此時還言之過早,接下來的冷卻工序也是致命的一關。

現在泥範裏是一團沒有熄滅的地火和流焰,冷卻速度必須嚴密控制才能防止鐘體炸裂,鑄造於十八世紀的世界著名的俄羅斯大鐘,就是因為冷卻過程出了問題,變成了一口只能看不能敲的啞巴鐘。

此時孕育永樂大鐘的地坑還是一個完全天然的自動冷卻系統,技術難度更高,工匠們必須時刻關注著大鐘冷卻的過程,隨時采取一些辦法,來減緩大鐘的冷卻速度或提高大鐘的冷卻速度。

這個過程很漫長,所有的工匠都在緊張地忙碌著,宋禮緊張地觀望許久,直到一個匠師來到他身邊,低低稟告了幾句什麽,他才長長籲了口氣,走到朱棣身邊,拱手道:“皇上,且到城樓中喝茶歇息片刻吧。大鐘冷卻當無問題,眼下,只等鐘體完全冷卻,測試其發聲了!”

朱棣點點頭,強抑著緊張心情,返回了城樓之中。

眾大臣都賜了座,茶水點心端上來,大家吃著東西,隨意談些話題,候著那大鐘冷卻。眾人緊張的心情這才舒緩了一些,可最後一步測試發聲還不知結果,大家的心依舊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