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立太子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國家建儲,禮從長嫡,天下之本在焉。皇長子高熾,秉性仁慈,居心孝友,為朕首嗣,仰承列祖積累之厚,受朕教誨之深,天意所屬,茲正位東宮!今後要敬天惟謹,撫軍監國,爾之職也;六師兆民,宜以仁信恩威懷服其心,綿祖宗社稷萬年之慶也……”

朱棣坐在龍椅上一動不動,神色冷峻,身邊近侍也不敢直視天子,所以沒人注意到他兩眼通紅,恐怕斷然立旨,也是經過了一夜的苦思掙紮。

但是不管怎麽說,聖旨怎麽下了,而且是早朝一開,第一件事就宣布立儲,下的不是口諭,也不是中旨,而是已然經過了內閣的聖旨,這道旨一下,再也無可更改。

立儲詔是國家大法,不亞於新帝登基的大典,文武百官俱要行大禮,因此這一番不能躬身聽旨,所有人等一概跪地聽旨,陳瑛雙手扶地,雙臂亂抖,喉嚨發幹,癢得直想咳嗽,可這時哪敢出聲,整個金殿上鴉雀無聲。

昨日朱高煦出了宮,還喜孜孜地告訴他,已然說動了父皇,這立儲一事,定然再度擱置,誰想到一夜之間,風雲突變,現在這等情況,已是九牛不回的局面了。

怎麽辦,就此認輸?

陳瑛想到這裏不寒而栗。他是個酷吏,是皇上養的一條狗,靠著幫皇帝咬人才青雲直上的,在朝臣中獨立特行,仇人多,朋友少,可是靠著皇帝的寵信,無人奈何得了他,有朝一日太子登基,這個做過對頭的太子能寵信他麽?到那時,自己豈不成了喪家之犬?

就以眼下來說,大皇子被立為東宮,暫時雖不秉政,而且作為儲君,他對與自己不和的朝臣,尤其不能打擊報負,自塗汙點,可是太子既立,兩位皇子必然封王,兩位皇子都成年了,一旦封王必就藩國,自己在京裏沒了靠山,僅靠皇上還用得著自己……也架不住那麽多明槍暗箭呐!

陳瑛伏在地上,一邊聽著聖旨,一邊急急轉著念頭。

果不其然,接下來就是封皇次子朱高煦為漢王,藩國雲南,皇三子朱高燧為趙王,藩國北京。陳瑛一聽心就涼透了,皇上最疼愛的本來就是二皇子,可大皇子成了太子,坐鎮南京,三皇子封為趙王,藩國北京。偏偏這一向最受他疼愛的二皇子,給遠遠打到雲南去了,這其中意味著什麽……

立儲詔宣罷,皇上再下一旨,命成國公朱能兼太子太師、淇國公丘福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蹇義兼太子府詹事工部右侍郎金忠為兵部尚書兼詹事,兵部右侍郎墨麟、工部左侍郎趙毅兼少詹事……這些就都是東宮屬官了,一系列任命下來,又把陳瑛打了個暈頭轉向。

太師是三公之首,封的是成國公朱能,這是個虛職,沒啥實際意義,作為隨皇上起兵的資格最老的武將之一,加封朱能太師,這是希望自己的老臣繼續為太子效力,這不只是對太子的愛護,也是對從龍老臣的一種愛護,可以確保他不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影響。

淇國公丘福受封為太傅,也是同樣的道理。隨朱棣起兵的三員大將中,張玉死得早,朱能和丘福是碩果僅存的兩位,雖然前番因事被貶謫北京,可那只是懲罰,聖寵並未因此變薄。再者,他以前雖擁戴的是二皇子,可是加封他為太傅,也有希望這位老臣與太子言歸與好的意思。

這是為了安撫,有點和稀泥的意思,不過也不全是,歷史上朝臣們在儲君未立時有所偏倚,立了儲君之後照樣忠君忠國的大臣,照樣比比皆是,總不能因為他曾經矚意過二皇子,就把他一棒子打死。

不過,他雖封了太傅,卻沒說要調他回南京,換言之,這位太傅得在北京看著趙王,而太師朱能呢?剛剛領兵去了安南,還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回來。其他的東宮屬官都不用提了,陳瑛可是記的清楚,輔國公楊旭在北京的時候,已然加封為太子少保。

東宮三師,太師太傅太保;東宮三少,少師、少傅、少保;這是依周禮而定的太子六傅。例代以來,大多都不是封的那麽全,只是作為一個榮耀的尊銜,並沒有什麽特殊的權力,卻有特殊的意義。至少來說,這個官兒身上能打上東宮的烙印,而且他和東宮太子有什麽來往,天經地義,誰也不能說三道四,講什麽太子陰蓄異志,結交大臣,他本來就是太子的師傅麽。

現在可好,朱能在安南,丘福在北京,太子身邊就剩下一個楊少保了,估摸著這回連提都不提他,皇上這是有意的壓住他的升遷呢,總得給太子留下一點封賞的余地吧?這三位太子老師之中,那兩位都垂垂老矣,只有這個楊旭正當壯年,有他在大皇子身邊,可是大大的不妙。

大概皇帝也是顧忌著,擔心直接把三個兒子叫上金殿聽封,二兒子一時激忿之下做出什麽失禮的舉動,有失皇家威儀,所以沒有把三個兒子喚上金殿聽封,而是各下一道旨意,分別遣送三位皇子的府邸。當然,儲君要拜領金冊金印,接受皇帝訓導,這是有成禮的,回頭由禮部操辦,再正式舉行冊封儀式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