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巧辯索土

北京城頭,茗兒俏生生地站在那兒,眺望著遠方。

郎君的身影已經遠去,地平線上已經看不到他的身影,可茗兒依舊佇立在那兒。

站在這兒,哪怕看不到人,只看到他行去的方向,自己的情感也有個寄托,思緒也能綿延得更長、更遠……

這幾日卿卿我我,他在身邊時,只恨他太也黏人,簡直叫人有些吃不消,可是郎君一旦遠去,那顆心兒卻空蕩蕩的好沒著落。

夏潯離開北京,趕回遼東去了。

遼東事態雖然已經得到了控制,可是具體的進展等著人快馬送到北京來,總有幾天的延遲,不親自去善後,夏潯放心不下,皇帝也放心不下。

夏潯的遼東三大策,出人意料地獲得了皇帝的允許,他是帶著新政回來的,此番回去,正好以此為契機,大施拳腳,進行改革。

要說得獲通過是個意外,其實也不然。

首先,夏潯所倡議的一切,其原有政策的弊端,朱棣並不是不知道,朱棣實際上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施行新政,革除弊端,夏潯的建議,可以說是與他不謀而合的。

再者,這場暴亂所凸顯出來的問題,與夏潯質問滿朝文武的三句話相印證,讓朱棣的改革之心更加熾熱起來。朱棣本就是一個強勢的天子,他不怕出問題,怕的是沒有辦法去解決問題,夏潯所言目前看來與遼東出現的問題並不沖突,而且理由充分,很可能是解決遼東困局的良策。只在遼東一地施行新政,真要出了亂子,也在他的可控範圍之內,他也需要一個試點。

第三就是,雒僉、丘福等人此前對夏潯的明捧暗殺,以及其後在政見上表現出來的異口同聲的反對,提高了朱棣心中的警覺,一旦讓他察覺某些人在結黨,在公報私仇,這些人說的話在他心中的份量自然大打折扣,他會本能地認為你在故意打擊對方,而忽視了你所說的道理是否正確。

因此,當那些人喋喋不休地提出反對,卻又拿不出一份比夏潯內容更詳盡、理由更充足的解決遼東問題的方案時,朱棣力排眾議,站到了夏潯一邊。朱棣雖然不像朱元璋那樣強勢,但是在明朝歷史上,也是僅次於朱元璋的強勢皇帝了。

一個強勢的天子,受到的約束和監督太少,如果施政錯誤,難免釀成大患;可是決策正確的時候,又可以減少很多的扯皮、推諉的過程,確保政策的推行。凡事皆利弊共存,至少這一次,他沒有錯。

“小姐,我們回去吧!”

巧雲見自家小姐還癡癡地站在城頭,不禁扁了扁小嘴兒。

小姐前兩天頭一回向她透露,想要她做老爺的通房丫頭時,巧雲又驚又喜,一顆小心肝兒卟嗵卟嗵的。那是國公爺啊,做他的通房丫頭,也比嫁個管事家人強得太多了。再說老爺對自家女人的呵護體貼,她可是一清二楚,若做了他的女人,還能虧待了她?

若把老爺服侍高興了,說不定還能升作妾室。就算成不了妾室,有自家小姐維護著,這日子也錯不了,那幾天一瞧見老爺,她都是心驚肉跳加面紅耳赤的,雖然身份卑微,她也是個未出閣的黃花閨女不是?

那幾天呀,哪天她不是把自己洗得白白凈凈的,就盼著老爺闖進房來,或者喚她過去呢,可惜,河東澇得一塌糊塗,汪洋一片,河西只聽雷聲震震,暴雨傾盆,那赤地千裏啊……都幹得冒煙了,也沒見一滴甘露降下,小妮子現在心裏頭酸溜溜的,挺不是滋味呢。

茗兒幽幽一嘆,點了點頭,依言轉身,向城下走去。

此時,一行朝鮮特使的車馬,在官兵護衛下,也堪堪走進城來……

※※※

朝鮮戶曹判書劉宋耕,祖上本是漢人。

劉姓,在朝鮮是一個大姓。據說劉姓出現在日本,最早始於魏晉時期,當時漢獻帝的玄孫劉阿知定居日本,他的一部分族人移民到了朝鮮,從此在那裏定居下來。當然,朝鮮劉姓並不只出於這一支,後來陸續還有漢人劉氏定居朝鮮。

比如宋朝有一個叫劉載的文人,就離開中原到了那裏,並在當時的高麗王氏王朝做了尚書右仆射的高官。而北宋翰林學士劉荃,在宋英宗時被貶謫高麗後,更是由他而開創了朝鮮劉氏望族,子孫興旺,人才輩出,代代皆出高官。這些劉姓名人,因為有名才被記載下來,遷居朝鮮的普通劉姓漢人自然更多。

劉宋耕這一宗支據說是漢獻帝一脈的後人,也算是帝王後裔了,不過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從魏晉到現在,朝鮮也是分分合合,久經戰亂,到底是不是漢獻帝後裔,已經很難考證了。反正,後來做了官的,又攀不到劉荃、劉載這些家譜比較完整的劉姓人,大多自稱是漢獻帝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