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暢所欲言(第3/4頁)

而缺點則是,一世為兵,世世為兵,兵家子弟,再無其他出頭之路,久而必生怨誹。再則,軍戶地位過低,尤其是太祖時候所分田地,隨著軍戶家庭子嗣繁衍,漸漸增多,已養不起他們的家人,囿於軍籍,他們又無法去做別的營生。”

夏潯掃了眾大臣一眼,沉聲道:“這一點,無需本人多說,就拿朝廷的統計數字來說事兒,洪武三年的時候,逃亡的軍士就達到……”

夏潯掃了眼手中記事的笏板,說道:“四萬七千九百八十六人,這是朝廷統計並宣布的數字,諸位大人當無異議吧?”

這是都是事實,實際上這些年來,軍戶士兵逃亡事件愈演愈烈,朝廷越來越重視戶籍制度,遠行要發路引,未嘗不是由於這些現象的出現,才需要加強對百姓的流動控制,旁人如何反駁?

夏潯道:“故此,臣以為,完全施行軍戶制,不夠妥當。尤其是在遼東,軍戶多來自於內地,遠離故鄉,從此卻要紮根於彼,生生世世不得再離,軍心民心,更加難定。而歸附的遼東諸部,不在我大明軍籍,永遠也不能充為我大明官兵,這也不利於他們為我所用、徹底融合的政策。因此在遼東,軍戶制度應當做些改變!”

丘福又問道:“那麽,以輔國公之見,遼東軍制,該當如何變革?”

夏潯口口聲聲把軍制改革限制在遼東,丘福的抵觸情緒果然輕了許多,只要夏潯沒騎到他的頭上指手劃腳,只在遼東那一畝三分地上折騰,丘福眼下還是不願同氣勢正熾,在皇上跟前愈加受寵的夏潯正面對抗的。

夏潯臉上微微露出了笑容,亢聲說道:“考究自先秦兩漢,直至如今的建軍之策,大致有征兵制、府兵制、募兵制……”

夏潯做足了準備工夫,這一番言談,從先秦到現在,各種兵制的優缺點都說得一清二楚。

似府兵制那種養兵方法,起源於北魏,本就是少數民族政權閑時牧、戰時兵的一種養兵之法,唐初以均田制養府兵,將這種制度發揚了光大,可是均田制一破壞,府兵也就煙消雲散了,如今根本沒有推行的條件。

說來說去,最可用的政策只有募兵和征兵這兩種,募兵主要是從東漢開始的,中間被府兵制所取代,到了宋朝再度發揚光大,事實證明也是不成功的。那年頭,好男不當兵,東漢和宋朝的募兵制,最終使得兵員素質持續下降,軍紀敗壞,根本不堪一戰。

而征兵制呢?在階級分明的年代,行政實施能力是個大問題,夏潯的解決辦法是,主體采用募兵制,部分乘用征兵制的特點,建立精銳常備兵團,同時部分保留軍戶制,建制上形同於宋朝的禁軍和廂軍,卻又不盡相同。

朱棣起兵靖難時,因為兵員短缺,曾經施行過募兵制,廣募北平、保定、永平三府青壯從軍,百姓未必願意當兵,尤其是那種情況下,實際上就是強制性的征兵,這種兵制在他登基之後才停止。

在實際的歷史上,明帝國對於軍隊建設制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後來土木堡之變,大軍喪失殆盡,明景帝就曾招募天下義兵。再往後,如戚繼光募兵所建之戚家軍,俞大猷募兵所建之俞家軍,都堪稱勁旅。征募士兵組成的軍團戰鬥力普遍較軍戶制軍團要高得多,這一點不止朱棣清楚,在場武將心裏都清楚。

因此,夏潯一說,朱棣就馬上了解了這項兵制改革的優劣,不覺大為意動。實際上他現在的主要心理障礙,倒不是對夏潯所倡議的兵制改革有想法,而是擔心兩點,一是這樣做是改變祖制,而眼下,還沒有什麽影響軍隊、軍力的嚴重情況,需要朝廷做出重大變革,另一點就是軍費開支勢必要比軍戶制大得多。

所以,盡管夏潯已將其優點充分闡述,眾文武一時也提不出強有力的反對理由,朱棣還是有些猶豫,不能馬上下此決定。等夏潯說完,其余大臣也沒有什麽意見表達,朱棣便道:“楊卿所言自有道理,但是軍隊之制,國之大事,不可不予慎重,此事不急於決斷,眾愛卿回去之後好生思量思量,權衡利弊,三日之後,再作決議!”

朱棣做出這番結語的時候,朝鮮戶曹判書劉宋耕剛剛跨過鴨綠江。

而開原城裏,在呼和魯等人有意的挑唆和煽動下,一場暴亂也開始了。

在阿木兒等人的策劃下,分居各堡塞的族人分別以傳播謠言、有意煽動、直接和間接參與的方式,已經挑撥得各族勢力之間的關系日趨緊張了。

左丹所領的秘探只是直接隸屬於夏潯的一班特務,他們雖然在盯著了阿木兒等人的行動,但是事發前並沒有意識到“樺古納”部落族人所參與的一些口角、鬥毆事件,就是他們正在策劃的陰謀,因為各部間的口角沖突,以前就有,“樺古納部落”的人打些短工,他們參與的群體和其他群體發生矛盾,這種行為太隱蔽了,不宜察覺其中更深層次的目的。而且左丹他們也不可能直接去見張俊或司漢超,叫他們曉得夏潯身邊還有這樣一支秘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