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三大詔

建文的時代,像煙花一般,在短短的四年之後結束了。

新的王朝,永樂的時代來臨了。盡管它的登基大典因為倉促而顯得簡陋,因為倉促而沒有四夷來賀、諸王來朝,但它畢竟是一個新的開始。

奉天殿,燕王朱棣身穿龍袍,頭戴皇冠,威嚴地坐在禦座上,王公國胄,文武百官齊集,那些老臣看到坐在上首的朱棣,恍惚間竟有一種錯覺,似乎……三十年前,剛剛驅逐韃虜,重建華夏的洪武大帝又回來了。

那時,洪武皇帝也是這般歲數,也是這般模樣,也是這般自信、也是這般銳氣勃勃,雖然中間隔了一個短命王朝,可是似乎,永樂皇帝,才是挾洪武余烈,開創新時代的那個天子。

已然晉升中官大太監的木恩雙手奉著寶璽,高高舉過頭頂,百官齊刷刷跪下,山呼萬歲。

接受百官朝賀之後,朱棣雙臂張開,威嚴地說道:“眾卿平身!”

百官三跪九叩,行完大禮,紛紛從地上爬起,肅立班中。

朱棣緩緩站起,目光從文武百官、勛戚公卿們臉上一一掃過,朗聲說道:“朕本才輕德薄,難堪大任,奈何文武百官極力勸進,為保宗廟社稷,朕只得遵從眾志,登基大寶。”

百官再拜:“萬歲!”

可是朱棣和朱允炆明顯是兩個打法,他的登基大典沒有多少繁文縟節的客套,把人折騰得發暈的禮節,剛剛登基,朱棣就雷厲風行地開始施政了。

“俺今既是皇帝,就當謀天子之政。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宜當同心戮力,協助與俺倘有作奸犯科、上不能報效君王,下不能安黎民百姓者,依律論處,或有另存異志者,無論其身居何位,俺都要嚴懲不貸,絕不相饒的!”

習慣了朱棣說話的北平舊臣老神在在地站在那兒,在京的官員聽了朱棣這口腔調卻幾乎暈倒:“都成了皇帝了,怎麽還是一口一個俺呐,你得朕呐!”

不過朱棣這個皇帝顯然跟朱允炆不太一樣,旁邊也沒有黃子澄和方孝孺時時教他什麽是“禮”,朱棣嫌那文謅謅的話說起來咬文嚼字也就罷了,更大的問題是說不到點子上。

朱棣說完,向另一個中官大太監,隨他出生入死、百戰沙場的燕王府內宦狗兒一擺手,狗兒便在禦階下站定,徐徐展開了朱棣禦極的詔書。

這道登極詔是大才子解縉所寫,內容何止一個錦繡,更重要的是,他用最簡潔、最有力的語言,講述了建文帝如何受奸臣慫恿,更改祖宗遺制,永樂帝又是如何被迫起兵靖難,今日要恢復祖制的道理。這番話是必須講的,因為這番話的言外之意就是,永樂皇帝繼承的是太祖洪武皇帝的衣缽,他並不承認朱允炆這四年來的所作所為之合法性。

這一道旨意,開宗明義,宣布這一年是洪武三十五年,次年為永樂元年,也就是說,建文四年的統治不予承認。緊接著,就宣布開國皇帝、太祖洪武的一切法律和制度全部予以恢復,什麽依照周禮並府並縣、更改官名,統統改回洪武舊制。

這一拳打得眾人暈頭轉向,詔書宣布完了,百官剛剛松了口氣,以為今天的大典接下來就是告天告地告祖宗,一大套的繁文縟節了,不想狗兒把詔書交給木恩,緊接著又是一道聖旨。

這道聖旨卻是對人事的安排,顯然也是大家最為關心的內容,文武百官登時精神一振,側耳傾聽起來。

首先就是對建文帝、皇後及皇太子喪禮的安排,喪禮依帝後及太子禮制舉行,這既是對建文舊臣的一個安撫,也是彰顯新帝的寬厚,不過心細的文官注意到,永樂皇帝沒有給建文皇帝謚號。

緊接著,卻是對建文帝四年來打擊整治的諸王的安排。湘王朱柏,朱允炆給這位叔父的謚號是“戾”,朱棣改“戾”為“獻”,封為湘獻王。湘王的墳塋因為是一家老小自焚而死,且有許多宮人奴婢隨之赴死,原本只是簡簡單單全部埋在了一起,造了一座大墳塋,朱棣也宣布,重新拾骨隆重安葬,且因湘王一脈已經死絕,專門委派祠官奉守祠院。

建文舊臣中有人本來還想懇請朱棣賜予建文帝一個謚號,要不然畢竟曾是一代帝王,連個謚號也沒有,未免太寒酸了些,可是一聽朱棣緊接著就是對被逼死的湘王朱柏的安排,馬上閉上嘴不說話了。相對於朱允炆對逝者的不厚道,不賜謚號似乎也容易接受了,如果要賜謚號,保不齊永樂帝會給個什麽難聽的謚號。

之後,便是周王復爵,仍返開封藩國,齊王、代王也分別從監獄裏放出來,復爵返回封地,寧王予以厚賞,卻沒有要他返回大寧,而是改封於南昌,南昌較之塞外苦寒之地要繁華許多,到那裏做藩王,明顯比在塞外舒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