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警號

自從萬騎於羽林衛中脫穎而出,實際上羽林軍就此分割成了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是萬騎,另一部分是羽林衛,羽林衛又分為左右羽林衛。

左右羽林大將軍的職位在萬騎中郎將之上,但是他們卻無權調動萬騎。而今,韋氏專權,又把萬騎一分為二,分割為左右萬騎,左右羽林衛則更名為左右飛騎。

於是,羽林衛就成了一個比較虛的名號,在其下實際上是由左右萬騎、左右飛騎四支隊伍構成,合稱為羽林衛,由宰相兼長安兵馬大總管韋溫統攝。

羽林衛中的這四支軍隊,則由韋後的侄子韋捷、韋濯、韋播、韋璿,還有韋後的外甥高崇、女婿武延秀統帶,這種一家獨大的格局在其他任何帝王時候都是不可想象的。

非常時行非常事,如果作為一種權宜之計,這麽做倒也無可厚非,問題是韋後的這些子侄親人,沒有一個具備帶兵的能力。

韋後和李顯被幽禁房州的時候,韋氏家族也受到了武則天的嚴厲打擊,她這些子侄輩們那時才多大?就此流放嶺南,為生活所苦,沒有受到高門大姓應有的教育。

所以這些人掌握軍隊之後,為了能夠迅速控制這支軍隊,做到令行禁止,所采用的唯一辦法,就是簡單粗暴的嚴刑峻法。這種行為,顯然起到了反效果,否則楊帆和李宜德、王毛仲絕不可能這麽順利潛入飛騎大營。

王毛仲和李宜德是李隆基的心腹。

王毛仲是高麗人,父親曾官至遊擊將軍,後因犯事處死,年幼的王毛仲就此被充為官奴,分配到相王府為仆,自幼就是李隆基的伴當。

李宜德,卻是李隆基到潞州任別駕時發現的一位豪傑。此人本是潞州一位豪紳的家奴,矯捷善射,被李隆基看中,花五萬錢買下,成為侍衛。

這兩個人是李隆基派到京城協助楊帆收買軍心的。在馭人這一點上,李隆基明顯比李顯高出一大截。

李顯當初聽說張柬之等人有意擁其政變後,驚恐之極,極力推諉,以致張柬之等人怕他惶恐泄露,在真正實施政變之前一直隱瞞著他,直到發動時才強闖東宮,擁他上馬。

這麽做的直接後果,就是張柬之等人盡管對李唐皇室忠心耿耿,從不曾有過悖逆李顯之意,卻從心底裏缺少對他這位君主應有的敬畏。

雖然張柬之等人自己也未必意識到他們有這種心態,但是政變成功後,他們驕橫跋扈、視天子如無物,以致迅速與李顯交惡,其中主因卻恰緣於此。

如果李顯當時一味地扮鴕鳥,對政變一事不聞不問,張柬之等人政變也失敗了,那麽他會因為不知情就被武則天赦免麽?根本不可能。

既然如此,為何不積極主動地拿過控制權,如此一來,一則以他太子的身份,可以招攬更多人為其所用,使政變成功的可能性大增,二則在此過程中就能樹立他的絕對權威。

如果神龍政變是李顯全程參與並主要領導的,張柬之等人在政變成功後絕對不會那般專權跋扈,以他們的忠心和才幹,若能與李顯君臣相宜,未嘗不能重演貞觀時盛世景象。

李隆基就沒有犯李顯的這種錯誤,此前他在羽林衛中毫無根基,他需要楊帆這個雖然去職卻還沒有過氣的大將軍支持,才能獲得軍中將領們的忠心。

但他並未因此甩手不管,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委托於楊帆,李隆基派出他的兩個心腹參與“招安”,就是表明一種態度,提前向這些將領們灌輸一種觀念。

他要讓所有歸順的將領們從一開始就知道,楊帆只是負責牽線搭橋的人,他們真正投效的人是相王,將來能給予他們富貴榮華的也只能是相王。

這是一種政治態度,也是一種政治智慧,是一個成功的上位者必須應該具備的政治素質。

飛騎左營的大將軍是韋濯,韋濯麾下有三員大將,葛福順、陳玄禮、熊明偉,這三人都是羽林衛的老將,此時都在葛福順的軍帳中。

韋氏跟暴發戶似的,還沒有培植出那麽深厚的底蘊,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用以撤換這些具體掌兵的中高階將領,但他們已飽受排擠。

引著楊帆和王毛仲、李宜德悄然潛入這座大帳的則是萬騎右衛的中郎將馬橋。大帳的窗子和門都用厚氈蒙了起來,嚴防燈光外泄,好在已是秋末初冬,並不令人氣悶。

帳中諸人散坐著,個個神色凝重。萬騎是楊帆的大本營,黃旭昶、楚狂歌等人早就被他說服了,如今要說服的人就是飛騎的將領,此前他們已經有過幾次接觸了。

飛騎與萬騎本來涇渭分明,並沒有什麽深厚的關系與淵源,可是韋捷、韋濯等人對將校士卒動輒打罵,萬騎與飛騎將士同病相憐,又有楊帆授意,楚狂歌、馬橋等人頻頻與飛騎將領接觸,自然便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