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捧殺(一)

禦前太監剛剛宣罷“有本早奏”,張柬之便閃身出列,捧笏向李顯道:“陛下,自武後秉政以來,殺戮之多,冤獄之繁,不可勝數。神龍革命後,陛下屢頒大赦,然仍有獲罪者遺漏於外,未曾蒙受陛下的恩典。

老臣著三法司檢索之後,發現仍有下列人等需陛下隆恩特赦:一、為周、來、索、丘等酷吏所枉者,應鹹令清雪;二、其子女配沒者,應赦自由;三、昔日蒙冤今朝得雪之官宦子孫皆應恢復資蔭(繼承先輩應該傳下來的特權和爵位);四、蟒氏(王皇後)與梟氏(蕭淑妃)家人應盡復舊姓,還請陛下恩準!”

李顯淡漠地瞥了他一眼,換作以前,張柬之這番話不會引起他特別的聯想,但是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心生惡感之後,他就會不由自主地去揣摩對方的動機,而且絕不會往高尚的方向去想。

張柬之這番話說罷,李顯便想:“自神龍政變以來,迄今百余日了,這位以周公自詡的宰相主持朝政,於國計民生、外交軍事方面並無一策一令之建樹,每日裏奏到禦前的都是還有何人應該封賞、還有何人應該昭雪,這是宰相該幹的事嗎?”

其實,那個時代國家運行效率本就遲緩,神龍政變又發生在正月,如今才過了百余天,剛剛到了春天,除了著令戶部關注春耕外,這段時間裏也確實沒有什麽國家大政方針需要制訂。

再者說,李顯不是順利繼位的,而是采用政變的方式強行登位,以這種方式推翻舊的統治者,本就應該在賞與罰上好生做一番文章,清洗舊黨,建立新黨,讓政權穩固下來,張柬之這段時間著重關注這方面的事本也無可厚非。

但李顯已經對張柬之有了成見,他便不這麽想了,他認為周興、來俊臣等一班酷吏所陷害的人都是朝中重臣,王皇後和蕭淑妃的背後都有世家大族的影子,張柬之為他們平反,目的是示之以恩,拉攏他們為己所用,進一步擴大他在朝廷中的控制力,達到一手遮天的目的。

李顯暗暗冷笑:“今日朕便收回你的權力,叫你回家做個無所事事的富家翁去,你便是市恩於他們,也休想讓這些人為你所用了。”

李顯淡淡地應了一聲,道:“愛卿所言甚是,準奏!”

李顯這一準奏,倒把張柬之弄得一愣。

旁的還好說,他估計皇帝會答應,不過把王皇後和蕭淑妃家人的家人貶為蟒姓和梟雄是武則天下的旨意。近來皇帝的態度明顯轉變,有心淡化神龍政變的影響,不願對武周朝的一切為了推翻而推翻了。

所以他精心準備了一套說辭,只等皇帝推脫不允時便說出來說服皇帝,卻不想李顯急於施展“捧殺”的殺手鐧,無心在這個問題上與他糾纏,倒弄得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張柬之愣了愣,只好咽下精心準備的一套說辭,郁悶地應道:“陛下仁慈!”便退回班中。

李顯一見又有大臣要出班奏事,有些迫不及待了,不等那人進言,李顯便咳嗽一聲,朗聲道:“諸位臣工,自文明以來蒙冤受害的忠臣及其家眷子嗣早應平反,為何自朕登基以來已三次大赦天下,迄今仍有遺漏的人呢?”

李顯環顧眾臣,見大家相顧愕然,微微一笑,又道:“因為二張心懷叵測,趁朕的母親病重之機把持朝政,朕迫不得已誅殺二張,母親病情嚴重,已無法料理國事,倉促之間禪位於朕!”

李顯這番話早已做了精心準備,所以說來鏗鏘有力,說到“朕”字時他刻意地頓了一頓,金殿上攏音放大的效果極好,一個“朕”字在眾人耳中回蕩了好幾遍。

李顯先後兩次坐朝稱帝,還從來沒有像今天一般意氣風發,眼見群臣噤語,愈發的底氣十足,他高聲又道:“國不可一日無君,朕為母親分憂,倉促繼承大寶,急於平復因二張之亂給國家造成的混亂,因之諸般國策施行都不夠縝密。”

武三思馬上捧笏高聲道:“陛下所言甚是!”

李顯把聲音又拔高了一截,道:“對於誅殺二張的功臣們,朕的賞賜於倉促之中,也有許多不夠縝密之處,這些天來,朕反復思量,決定對一些居功甚偉的大臣要重新進行封賞。”

此言一出,眾人更加驚訝,聽皇帝這話音兒,似乎還嫌賞得不夠?扶保皇帝登基的幾位主要大臣,如今都位列國公官至宰相了,再往上封豈不封無可封了?

張柬之等人卻隱隱有種不祥的感覺,他們並不清楚皇帝有何打算,更是做夢都想不到皇帝要用明升暗降的法子,不惜一下子拋出五個王位給他們這些異姓大臣以換取皇權的集中。不過此事皇帝事先沒有跟他們通過半點消息,這就足以引起他們的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