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以古為鏡(第2/2頁)

李世民在玄武門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後立即帶兵進宮,自己先不出面,而是由尉遲恭去見天子,扮黑臉軟硬兼施地迫使李淵承認現實、交出權力,待李淵無奈同意之後,這才親自出面,跪地大哭,向父親請罪,來了一出父慈子孝的好戲。

說起這尉遲恭,也絕非演義中的大老粗形象,此人有勇有謀,力勸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是他,射死齊王李元吉的也是他,恫嚇李淵交出政權的還是他,他是玄武門之變的真正策劃者和實施者,至於秦瓊和程咬金,只是參與者之一罷了。

李世民誅殺太子和齊王之後,就把父親李淵軟禁起來,但名義上李淵依舊是一國之主,拖了一段時間,才上演禪位把戲,他這麽做就是為了不想擔上篡位的惡名,要努力營造一副父子相授、名正言順的模樣。

太平公主對楊帆的答復,顯然是說兵諫之後就模仿祖父李世民的手段,對母親實施事實上的控制,過段時間再讓她禪位,這樣既能保證兵諫真正達到效果,又不至於擔上逼母篡位之名。

楊帆知道太平對她兩位兄長的影響力,她既然這麽說了,一定能說服太子和相王,這樣就能避免兵諫後武則天反攻倒算的可能,但是要這麽做還有一個繞不過去的人,那就是梁王。

眼下兵權還掌握在武氏一族的手中,要兵諫就必須要得到武家的配合,而武家會同意這麽做嗎?

太平道:“梁王那裏,我會去做說客。武氏一族對二張也是深為忌憚,我想他會同意實施兵諫的。”

楊帆道:“但梁王同意的,只能是誅殺二張,他是不會同意對天子有所不利的。”

太平道:“天子是太子、相王和我的生身母親,作為兒女,我們本來就不可能對她有什麽大逆不道的舉動。至於說讓母親交出政權,眼下來看,如果沒有二張這個變數,母親交出權力也不過就是一年半載之內的事情,這一點武三思很清楚,那麽我們提前一些時日,他又能堅持什麽?皇位已經跟他無緣了,他就不想與我李家緩和關系麽?”

楊帆思索了一下,輕輕點點頭,道:“嗯,這件事你盡力而為吧,只有武家同意,我們才能在軍隊中動手腳,這個盟友必須要拉過來,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許諾他們一些好處也在所不惜!”

太平深以為然,點頭道:“二張那邊,我們要不要拉攏些人過來?”

楊帆想了想,搖頭道:“不妥。二張根基尚淺,他們身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位高權重的,這些人依附二張也是首鼠兩端。另一種是二張一手提拔的,這些人發跡的時間還短,有些尚未掌握重要權力,有些雖被二張安插到了重要職位上去,剛剛到任也只一兩個月,還不能控制那些要害部門,於我們既無威脅,也無幫助。”

太平公主想了想,不得不承認楊帆所說的大有道理。如今要實施兵諫,她總會不自覺地想起祖父當年發動的玄武門之變,並從那次成功的兵變中檢討得失。

當初李世民覬覦皇位時,太子李建成雖然不肯采用極端的手段對付他,但也並非沒有采取措施防範,他一面壓制秦王府的發展、削弱李世民的勢力,同時還和李世民一樣,向對方采取了滲透和拉攏的手段。

只不過,李建成拉攏的是李世民的心腹大將,而李世民拉攏的則是李建成手下官職較低卻掌握關鍵性權力的那些人,比如看守玄武門的守將常何,所以李建成一無所獲,而李世民卻一再成功。

兩者為何有這麽大的差異?並不是李建成眼高手低,能力太差,而是因為他們的目的不同。李建成已經是太子,大義所在,如果他能成功地把李世民身邊的領兵大將拉攏過來,就可以兵不血刃地達到目的。

可李世民不是太子,李淵也根本沒有更換太子的想法,他根本就沒有機會用正當手段上位,除非實行兵變,兵變最需要的就是守衛皇宮關鍵要害處的那些守將。兩者的地位和拉攏的目的不同,自然采用的手段也不同。

眼下二張的勢力主要在宮中,如果太子、相王、太平公主和梁王幾大勢力聯手,就可以把持軍政兩界的絕大部分力量,進而發動兵變,確實用不著冒險拉攏二張身邊的人,一旦泄露消息,後果反而不妙。

這些關節一旦想得明白,作為勾連李武兩家的關鍵,太平公主的思路便迅速明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