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何謂重器(第2/3頁)

天空澄碧,天邊有一縷淡若煙塵的白雲靜靜地掛在那兒,莫先生的眸光有些晶瑩起來,喃喃自語道:“秀兒,如果你還活著,如今該和公主一般年紀了,爹爹……也早就抱了孫子吧……”

莫先生幽幽地嘆了口氣,緩緩踱出了院落。

花圃旁遺下菊花一朵,被靴底碾落成泥……

……

這日早朝,武則天臨朝聽政,一應國事處理已畢,忽有內監上殿稟報,說奉宸監張易之、張昌宗編撰《三教珠英》已大功告成,欲當堂敬獻於天子。

武則天其實早知其事,今天就是刻意安排兩位愛郎當眾獻書,聞言馬上欣然下旨,傳張易之、張昌宗攜《三教珠英》上殿。

不一會兒,張昌宗和張易之一身官袍,隆重謹然,手中各捧一摞書冊走上大殿,向武則天躬身施禮。

武則天欣然道:“朕聽說《三教珠英》已然編撰完成,此乃朕遷都長安後文教第一盛事,今命你二人上殿獻書,與眾臣工共賞之。易之,昌宗,你二人手中所捧書冊,就是《三教珠英》麽?”

張易之欠身答道:“回陛下,臣與昌宗所獻,乃《三教珠英》的目錄,共計一十三卷。至於《三教珠英》全書麽……”

張易之掃了一眼堂上眾臣,將聲音提高了些,傲然道:“《三教珠英》全書共計一千三百卷,因數量過於龐大,是以不曾攜帶上殿。”

滿朝文武聽了不禁嘩然,私議聲匯成一股聲浪,在朝堂上彌久不息。

許多大臣都知道二張編撰《三教珠英》的事,不過他們並沒有把這兩個皇帝面首放在眼裏,只當他們是在胡鬧,方才眼見二人各自捧著厚厚一摞書冊上殿,心中已經驚訝不已,竟然有這麽厚的一摞書冊,看來他們是真的做了事呀。卻不想,兩人手中所捧還只是《三教珠英》的目錄冊,全書竟有一千三百卷之多。

武則天哈哈大笑,道:“無妨,今日朝會結束的早些,朕就與眾臣工好好看看,這《三教珠英》的全貌。來啊,傳旨奉宸監,將《三教珠英》全書呈獻殿上。”

其實那《三教珠英》全書已經運到殿外,武則天一聲令下,共計一百名小內侍每人手捧十三冊《三教珠英》魚貫而入,將書冊放在鋪了紅綾的金磚地面上再退下,整個進獻過程就持續了三炷香的時間。

等那一百名小內侍退下,《三教珠英》全書在金殿上鋪開偌大一片,近兩尺高、方圓數十步的地面滿滿當當,鋪的全是墨香撲鼻的書冊,二張此舉當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武則天龍顏大悅,朗聲道:“著書立說,可以述往事、思來者、淳風化、俗教育、厚風俗、正人倫,闡說言修,將先賢心得著經立傳,傳之後世,可謂莫大功德。今《三教珠英》書成,實是我朝一大幸事也!”

武三思聽話聽音,自然聽得出姑母此話重點就在“莫大功德”四個字上,不禁暗道:“不出太平所料,二張果然迫不及待主動請功了,姑母也有意加以厚賞,我還是搶先一步,為他們請封吧。如此一來不但可以賣二張一個好,還免得他們得授實缺,便真給他們一個王爵,也好過讓他們做哪個衙門的正印官!”

想到這裏,武三思立即出班奏道:“陛下,臣以為,著書立說者,必為一時之俊才。何況如此鴻篇巨著,傳之後世,實為莫大功德。參與編撰此書的一眾才俊,陛下皆應重賞以彰教化。而二張居首功,可以封王!”

武三思話音一落,金殿上一片嘩然,著書立說,朝廷一定重賞,這是必然的,可是因為編撰一部書就封王,這王爵封得也太濫了吧?不過其中有些眼界高明的,心思稍稍一轉,便明白了武三思的真正用意。

太子李顯看了眼相王李旦,二人不約而同地出班奏道:“臣附議!”

太子李顯、相王李旦也早與太平公主溝通過了,不出莫先生所料,李顯和李旦確實沒有想到二張獲得重賞會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沒有想到一旦讓二張獲得實缺職位,後果遠比讓他們得一個王爵更嚴重。

即便是太平公主苦口婆心曉以利害,太子和李顯依舊顧慮重重,擔心在滿朝文武面前如此逢迎巴結會有損他們的名望。畢竟二張是他們母親的面首,這是全天下人都知道的秘密,他們厚顏巴結豈不令天下人恥笑?

孰不知,那些老謀深算的權臣誰會品味不出這其中的真正意圖,至於坊間小民人雲亦雲的一通聒噪有什麽用處?他們的譏諷嘲笑如果有用,二張早就垮了,真正起作用的是廟堂之上的那些權貴重臣,而他們只會因此對太子和相王心生敬畏。

可惜,盡管太平一再打氣,太子和相王還是因為一時猶豫被梁王武三思搶了先,太子和相王此時才出頭附和,已經完全失去了在文武百官面前展示自己的意義,反而給人一種感覺,似乎兩位皇子唯梁王馬首是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