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三章 虛實在握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在農業為本的封建帝國裏,如果沒有糧食危機,有野心者即便還有再多的理由,也很少有可能顛覆政權,所以糧食向來是一個王朝最為重視的穩定國基的根本所在。

可是中原帝國疆域廣闊,再加上交通不便,消息閉塞,帝王坐守九重宮闕之內,很難及時掌握全國的糧食生產、消耗和庫存情況。因此官府便設計出了一整套的糧食庫存審計機制和賬實核查辦法。

這個專司審計糧食儲存的部門並非設在管錢糧的戶部,而是設在刑部,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戶部與州府作為糧食的直接管轄部門上下勾結、朋比為奸,一起貪墨糧草。

京師的糧食一個季度審計一次,地方州府的糧食則一年審計一次,地方先報於戶部,戶部整理統計後再報於尚書省,然後叫刑部負責審計糧草的比部司進行勾覆,如出現問題,則由禦史台進行調查。

徐有功的奏疏中倒沒有提到糧儲有什麽問題,而是建議朝廷放太原糧儲以平抑物價。太原是大唐龍興之地,因此一直是國家的一個重要所在,當初糧儲最多的地方就是太原和洛陽。

所謂太原有巨萬之倉,洛口積天下之粟。反而是當時的國都長安,因為漕運不便,當地又時常有幹旱災害,造成糧儲嚴重不足,高宗時期朝廷多次移駕洛陽,就是因為在長安無法供應大批官僚吃飯。

自高宗後期一直到收復安西鎮,國家沒有太大規模的戰爭,又一直很重視農業生產,國家已經至少已經有十五六年不曾發生過天愛奴幼年時所經歷過的那樣的大型自然災害了,所以國家在糧食儲備方面很是充足。

徐有功上奏疏說,他巡視太原糧儲時發現有些米糧儲存時間太久,已經陳舊甚至黴變。國家曾經下令不許擅動糧儲,這是為了防止災年沒有存糧賑濟百姓,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眼下太原地區雖未發生災荒,可是糧價並不便宜。

民間糧價居高不下,府庫中卻有大量的存糧眼睜睜地看著它們因為存放太久而黴壞,這是地方上僵硬地執行朝廷的政令,未能體察皇帝愛民之心,同時也造成無謂的損失,因此希望朝廷能夠讓地方出糶陳米,以平抑物價。

徐有功在奏章中還說,太原地區千軸萬艘,交通便利,隨時可以購入其他地方的余糧進行儲放,這樣朝廷就可以用比較便宜的價格把陳米賣給百姓,再用比較高的價格把新米買回來繼續存放。

一售一買之間的差價對朝廷來說並不是很大,卻能兼顧到國家儲備的戰略需要,延長儲備糧的存放時間,又惠及了買不起高價糧的普通百姓。

徐有功的奏章寫得很詳細,而且有理有據條理清楚,武則天聽了很是意動,仔細斟酌一番後便吩咐道:“嗯,或可施行。不過要先著戶部派員勘查,擬個章程出來,無論如何,糧儲必須充足,若可行的話,也必須先聯系糧源,確定可以盡快調集新糧入庫,才可出售舊糧。”

天愛奴幼年時經歷過的那場大災難,武則天當時就在長安,她也是經歷過的,雖說宮廷中當時還不至於沒飯吃,可是各項供給也是急劇減少,對於外界發生的一切,她也是有所耳聞的。

之後皇帝幾次巡幸東都洛陽,主要原因都是因為糧食,因為關中地區發生大旱災,糧食減產、存儲不足,只能率領滿朝文武東遷洛陽找飯吃。

幸好那時大唐立國未久,人民已經經歷過多年的戰亂,深知這是天災造成而非官府不仁,富紳豪商家裏當時也一樣沒有存糧,揭竿而起吃不飽肚子,只能讓饑民的處境變得更加慘烈,所以沒有出現大規模民變。

但是作為一個統治者,武則天卻是因此深切體會到了天災的威力和倉儲的重要性,在這一點上,她從不敢含糊。現在她已老邁,在即將交接權力的重要時刻,她希望能夠平穩過渡,不想出現任何意外。

婉兒淺淺一笑,點頭稱是。

緊跟著,又有幾道奏章談及糧食,有的是談北方糧價問題,去歲以來,因北方戰亂,當地產出不足,外地調撥成本太高,所以糧價一直居高不下,百姓苦不堪言,請求朝廷開糧備倉平抑物價。

還有人上奏章先是對府庫充盈大贊一番,緊接著提出有“倉鼠”貪墨和保管不善問題。武則天知道徐有功如今在禦史台的威望和權力,他想讓自己的奏章引起皇帝重視,並能得以施行,必會聯絡好友,互為聲援。

不過,這些同為禦史的好友也不會平白無故說瞎話,既然他們紛紛提到了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可以印證徐有功所言的真偽。

武則天下了決定,對婉兒道:“太原倉是北方最大的糧倉,北方糧情如此,若依徐有功所言,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解決這一問題。戶部派員勘查恐曠日持久,下旨,命徐有功協同太原府操辦此事吧。戶部籌措今秋新糧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