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章 急奏

千金冶城,李多祚的臨時帥帳內。李多祚看罷士卒剛剛送來的一份公函,將公文往案上重重地一拍,一抹悲憤和怒氣無法遏制地湧現在他的眉宇之間,他真想罵人,如果不是因為那個人的身份,他已經破口大罵了。

當日黃獐之戰,他負責押運糧草,契丹鐵騎先解決了黃獐谷的先頭部隊,隨即一路突襲,接連殲滅了周軍的騎兵軍團和步卒軍團,隨即就向他的輜重營猛撲過來。

李多祚眼見敵軍勢大,再堅持下去不但糧草無法保全,還要落個全軍覆沒的下場,遂一把火把糧草點了,隨即率部突圍。

契丹人急於獲得糧草,沒有分兵追趕,所以他的輜重營成為第一路討逆大軍中唯一一支得以保全的人馬。

李多祚所部除了運送輜重的車夫和民工之外,護糧兵馬約一萬五千人,在當晚的突圍中陣亡了兩千余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抵禦契丹人突襲中傷亡的,余部約一萬三千人安然逃離。

李多祚一俟站穩腳跟,便開始收攏亂軍,迄今為止他收攏的各部逃散兵馬已經有近一萬兩千人了。在這些人中,除了傷殘嚴重不能繼續作戰的,剩下的人馬加上他本部的護糧官兵,大約在兩萬人左右。

第二路軍的統帥是武攸宜,武攸宜一路膽戰心驚地趕到河北,忙不叠便選了幾座城堅墻厚不易攻破的大城,把他的軍隊藏進去,就此再也不出來了。

緊接著便是第三路大軍王孝傑大敗。

第三路軍的副元帥蘇宏暉逃走之後,才知道上了契丹人的當,可是這時先鋒人馬已全軍覆沒,隨後又傳來消息,連王孝傑都在混亂中被亂兵擠落懸崖摔死,蘇宏暉一聽心就涼了半截。

他知道,臨陣怯戰,擅自後退,已然是死罪,他又把兵部尚書、當朝宰相、第三路軍行軍大總管王孝傑也給葬送了,一旦回朝,他必定是斬首之罪,不但如此,還要落個千古罵名,他的家人也要被充沒為官奴。

又驚又怕、惱羞成怒的蘇宏暉瘋了一般,現在指揮著他的殘部到處尋找契丹人決戰。說是殘部,可是十八萬大軍被他帶走的超過了八萬人,這支兵馬的人數已經遠遠超過契丹人的兵力,足可與之正面一戰。

蘇宏暉現在只盼著能大敗契丹兵馬,最好能把契丹人全部殲滅,以此大功來贖己之罪,就算是敗了,只要能戰死沙場,朝廷念其忠烈,也有機會只治其罪而不會禍延家人。

這時,作為第一路曹仁師軍團的余部,李多祚卻不知道自己該怎麽辦了,他的人馬太少,其中又有一半是輜重兵,戰鬥力有限,單獨與契丹人繼續作戰,很可能會把這支部隊葬送掉,與蘇宏暉匯合的話又有難度,因為他現在根本聯系不上。

於是,李多祚一面繼續收攏殘兵敗將,一面行文給武攸宜,希望與他進行匯合。不料武攸宜卻以糧草有限,供養不了更多的兵馬等理由回函拒絕了,還要他去與第三路軍的殘部蘇宏暉匯合。

李多祚一看,就明白了武攸宜的險惡用心。

李多祚是靺鞨人,其父本是靺鞨族的一位首領,唐國建立後他的父親就歸順了大唐,李多祚少年時便驍勇善戰,為大唐屢立軍功,再加上他父親的余蔭照料,很年輕的時候就成為右羽林軍大將軍,前後執掌禁兵、宿衛北門已有十余年了。

身居如此要職,自然受人垂涎。

武承嗣和武三思已不止一次對他進行拉攏,但是李多祚都不為所動,他無意幹政,誰是皇帝,他就忠於誰。武則天正是看出了他的態度,所以在剪除各支武裝的統兵大將時,始終沒有動他。

武攸宜與武三思和武承嗣都是若即若離,他知道憑自己在家族中的威望,不可能成為皇儲人選,可他已經是王爺,又獨領禁軍中最重要的羽林軍,沒有任何利益值得他冒險摻和到二武之爭中去。

所以他一直保持中立,待價而沽。這樣的情況下,他一直盼著能把整個羽林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樣不管是武承嗣勝出還是武三思勝出,想要坐穩皇位都要大力倚重於他,這一來右羽林衛的李多祚就成了他的眼中釘。

李多祚驍勇善戰,在軍中素有人望,而他又不肯接受任何一方的拉攏,包括他武攸宜。羽林衛分為左右羽林衛,這樣一來,李多祚就等於分走了他的一半兵權,讓他手中的籌碼大打折扣,所以他一直視李多祚為眼中釘。

可武攸宜一直表現得對武則天忠心耿耿、唯命是從,從來沒有建立自己一方勢力的意願,他無法在武則天面前中傷排擠李多祚。以武則天的精明,他這份心思也未必瞞得過去。再者,女皇非常信任李多祚,他的中傷未必管用。

所以,武攸宜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李多祚這根肉中刺,就是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