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悵然若失

李昭德撫著長須,斟酌地道:“西南局勢一旦靡亂,於國將成大患,如今朝廷正對西域用兵,更不可迫之太甚,否則土蠻若投奔吐蕃或南詔,則情形更加不可收拾。西南諸族交錯雜居,形勢一向復雜,羈縻才是最適合那裏的政策,故剿不如剿撫,剿撫不如撫。

今依楊帆所言,土蠻造反乃是受到勒索威逼,憤而反抗,如此更宜施之以恩,安撫為重。臣以為,只消懲治首惡,化解土蠻怨憤,這場動蕩自然消解。陛下應該果斷下旨懲辦黃景容,再命劍南道官員從速安撫,平息事態。”

武則天睨了李昭德一眼,問道:“李相與朕一樣坐守於京城,如何知道劍南形勢便如楊帆所言一般呢?若是判斷失誤,土蠻果真有心謀反,早已暗中勾結吐蕃和南詔,則朝廷一旦發兵遲緩,恐王孝傑東返之路也要被切斷了!”

李昭德泰然道:“他二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臣現在只憑他二人的一封奏章,自然難以分辨是非。然則,若再輔以劍南道官員們近日的奏章來看,臣以為實情如何便一目了然了。”

武則天年紀大了,精力不濟,對於國事已經不再事事操勞,自從她有了張昌宗和張易之這兩個美男子,每日耽於享樂,對國事就更加不甚關心了,李昭德說起劍南道官員近日的奏章,武則天竟全無印象,忍不住看向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道:“李相所說的奏章是前幾天送到京師的,聖人已經批閱,婉兒找找看。”

上官婉兒檢索一陣,翻出幾封奏章,遞給武則天,最上面一份就是嶲州刺史張柬之的奏章。

張柬之在奏章中控訴黃景容勒索地方、大肆受賄,屠戮無辜,為了索取好處,又大搞株連,給蠻族首領編排造反的罪名,以朝廷的名義加以恫嚇,逼迫他們貢獻財富消災。

奏章裏還提到黃景容羈押蠻族首領,收到貢獻才肯放人,還提到有兩個小部落的首領因為沒有貢獻,被他強指為叛黨同謀,將其首領處死。

張柬之在奏章中最後言道,西南土蠻民風彪悍,百姓尚武,黃景容的所作所為,引得諸族怨憤不已,如不下旨斥責,著令悔改,恐有不測之後果。

看到這裏,武則天忽然有了印象,前些天她的確看過這樣一份奏章,不過她當時並沒有在意,反而覺得張柬之言過其辭了。

這個張柬之當初是她提拔進京的,並且讓他做了鳳閣舍人,不可謂不予重用。誰知此人不識好歹,屢屢駁還她的旨意,武則天一怒之下就把他趕出了京城,自此對這個人再無一點好感。

再加上禦史是監察百官的,本來就是站在官員對立面上,不大受人待見,官員彈劾禦史她不在乎,禦史不管兵、不秉政,在她看來不會釀成大害,如果官員們滿口替禦史說好話,那才真的危險。

尤其是張柬之是地方官,黃景容是京派禦史,兩個人的立場大不相同。張柬之為官一任,關心的是他轄區內的安定和地方上的利益,而朝廷官員奉旨出京,先天上就與地方官有所抵觸,不受待見乃是必然。

有了這層考慮,武則天便沒把張柬之的話放在心上,只以為他虛張聲勢想把黃景容趕走,不想讓黃景容在他的地盤惹些麻煩出來叫他去揩屁股。如今再看張柬之這封奏章,武則天的想法便大為不同了。

武則天又看了看其他幾封奏章,那都是張柬之發動與他友好的劍南道同僚彈劾黃景容的奏章,言辭雖比張柬之溫和得多,但是意思大同小異。

所謂三人成虎,更何況黃景容在劍南道確實作威作福,有大把的把柄可抓,這些奏章中大多都列舉了些事例,武則天越看越生氣,忍不住問道:“劍南道觀察使現為何人?”

李昭德欠身道:“是監察禦史裴懷古!”

唐朝早期常由朝廷不定期派出使者監察各道及州縣,名稱不定,諸如采訪使、觀察使、按察使、巡察使,又或節度觀察處置使,權力不小,當時還沒有節度使,那時的觀察使就是簡化版的節度使。如今裴懷古是劍南道觀察使,就相當於該道最高長官了。

武則天道:“以八百裏快馬傳敕於裴懷古,命其為招撫大使,立即往姚州安撫土蠻,平息事端。旨到之日,免去黃景容欽差身份,停職待參!”

李昭德起身道:“臣遵旨!”

武則天之所以沒有把這件差使交給楊帆去做,自有她的考慮。

首先,裴懷古是劍南道最高長官,劍南道的造反事件正是他的分內之事,由他負責理所當然,繞開這個地方長官派一個京官去,很多事情要不斷與京裏溝通、與劍南道地方官員溝通,且京官不熟悉當地情形,難免再出亂子。

另一方面,楊帆是諸道流人巡訪使,不止負責劍南道的事情。劍南道的造反什麽時候才能通過談判平息,有什麽後續的發展,平息之後的一系列善後事宜,都需要大量的時間,楊帆不可能一直留在姚州專門解決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