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寧王造反(第4/5頁)

劉養正跺腳道:“王爺,如今還能如何應對?只有反了!”

寧王道:“我們還不曾準備充足,此時造反可有幾分把握?”

李大禮道貌岸然,一身道裝襯得仙風道骨,他一直冷眼旁觀著幾人的反應,此時才微微一笑道:“王爺,您的條件是還沒有充足,可是朝廷呢?朝廷那邊更沒有準備。同韃倭寇、佛郎機、都掌蠻的幾番大戰,耗盡了朝廷的實力,現如今朝廷已是強弩之末,再無一戰之力了,否則何必出此下策,不派兵討伐卻令一隊錦衣衛來拿人?再說咱們這邊,經過百余十年的蓄積,寧王府財富如山,足以支撐大量軍隊數年征戰所需的錢糧,咱們兵帳、皮甲、刀槍甚至偷偷弄到的佛郎機炮都已制造出了數十門,可謂兵精糧足。漳州、汀州以及南贛一帶的苗、畬等族土司也與王爺結盟了,必要時可以成為得力臂助。王爺兵精糧足,而朝廷卻是外強中幹,如今情勢較之當年‘燕王靖難’,王爺還要有利一些,一旦起兵何愁大事不成?”

他說著,心裏卻如刀割一樣,父親兵敗被殺的消息他已經收到了,彌勒教受到了沉重打擊,不但骨幹信徒被一網打盡,而且朝廷按照這些人的花名冊正在窮搜天下,彌勒教漫說奪取江山,就是要恢復元氣,沒有六七十年的功夫也辦不到了。

如今寧王得不得天下,他都沒有能力從他手中再奪取過來,可是寧王若能成功,彌勒教的實力就可以趁機重新發展起來,那麽在他有生之年,未必就再沒一點機會。如果寧王失敗,那也重創了大明江山,死道友不死貧道,至於寧王死活,那就與他無幹了。

所以他是懷著滿腔仇恨,意欲利用寧王這柄刀,為彌勒教、為父親復仇。

寧王一聽心懷大定,他滿懷希冀地看了看這三位得力臂助,問道:“既然如此,你們有何建議,本王應該如何去做?”

三位智囊各自沉思,開始給寧王出起主意來。

目前趁著朝廷的消息還沒有傳到,先發制人,主動起兵已是不二的選擇。寧王手中掌握著三衛兵馬,再加上紅纓會、鄱陽湖水盜、江西本地的幫會組織,已經安插收買的衛所官兵,至少可以湊起五萬兵馬,如果再計誘刺殺各地軍將,誘迫所屬官兵入夥,當能集中到近八萬兵,這樣的力量足以一戰了。

南昌是一座孤城,勢單力孤,在此立足根本沒有發展的余地,出路只有北上直取京師和占領南京先與朝廷劃江而治,進而徐圖天下兩條路,經過一番磋商,李士實總結道:“王爺,依屬下看,咱們可以找個借口把江西三司官員、文武大臣們召集起來,然後矯太後詔,以皇帝並非先帝親生的名義起兵。若有不從者,立斬無赦,奪其印信以驅官兵,如果直接北進京師,一則孤軍深入有些冒險,二則眼看就要進入冬季,與我南軍不利。我們不如先打下陪都,南京自有六部九卿,王爺只要取了南京,立即就可以登基為帝,同時擁有江南半壁最富饒的地方,江南各府道官員見王爺勢大,附從者必眾,我們就有了與正德一較長短的能力了。”

寧王聽的連連點頭,劉養正又補充道:“南昌是我們的根基,此地可留一兩萬人守城,同時在江西以南,借助苗、畬等族土司的勢力,據險而守,設立一道防線,這道防線只守不攻,只要能護住咱們的根基,掩護咱們進攻南就成。”

李自然微笑道:“其實南昌城堅固至極,昔年朱文正曾率不足萬人的軍隊堅守此城,與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抗衡三個月之久,而如今呢?周圍諸府道將領雖是楊淩親信,但是大明對於兵將控制甚嚴,在朝廷派出欽差招討將軍統一調度軍隊前,他們只能守衛自己的防地,而不能越省進兵。江西本地縱有忠於朝廷的官吏,也絕對湊不起一萬兵馬,如何攻打南昌?南昌城堅不可攻,還是征調那些善戰的狼兵助我們攻打南京為好。”

寧王對老家還是很在意的,他積蓄的富可敵國的財富可都在這兒呢,豈容有失?忙搖頭道:“不妥,不妥,劉先生所言甚是,南昌斷不容有失,本王可盡取本部兵馬攻南京,此地只留五千士卒守城,那些土司的兵馬還是暫守南線為宜。”

李自然聽他肯盡出本部兵馬,便也不再多言。幾人一番商議,然後立即分頭離去。李自然負責調兵遣將、召集三山五嶽的好漢首領議事,準備明日造反。劉養正自去準備兵甲錢糧,準備充作軍餉。李士實回去絞盡腦汁,要寫一篇足抵十萬大軍的討伐檄文出來。

寧王千歲最是繁忙,他一面命令幾個大管家一齊動手抄寫請帖,以愛妾生日為由,召集南昌城三司各部官員前來飲宴;又要接見三衛親軍的心腹將領面授機宜,明日在府中暗布伏兵;同時使人把自己的幾個不學無術的郡王兄弟子侄們招來,統一內部意見,準備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殺小正德一個落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