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君也高才(第3/7頁)

楊淩凝望著水面良久,眾官員都圍擁過來,默然立在一旁。楊淩擡起頭來,望望蕭條的街市,又移向路左剛剛被火焚燒過的烏漆抹黑的一溜兒殘墻斷壁,然後對環繞在身邊的文武官員們道:“諸位大人,本官在內廠當差,內廠的老班底是神機營左哨軍。本官在江南打過仗,我的主力是親自在作戰中訓出來的兩萬精銳。一個衙門、一支軍隊、乃至一個國家,總有主流、支流。

要想太平,只有努力將支流帶到主流。如果以傷害主流來妥協支流,主流都失去了凝聚力和忠誠感了,那麽支流會走向何方呢?以禮教守西陲,懷恩撫遠是我大明國策,武力鎮壓、強勢懾服從來就不是我漢人本色。

可是有一條:保障他們不受大族欺淩,設立土官以夷治夷,遇到災害優先救濟,這都可以。但是在朝政、律法、經濟、教化上,都決不能允許他們脫離大明的存在,將部族的權利淩駕於朝廷之上,否則只會是刻意提醒他們比漢民優越,不要和漢民混在一起。同時又會令漢人嫉恨、厭惡他們,巴不得他們不要和自己住在一起,試問這樣一來,怎麽可能安定呢?

百川匯海,是大勢所趨,人為地搞的涇渭分明,最後只能鬧的分崩離析。這次是一個教訓,這種教訓在百十年來的沖突中就從來沒有消失過,可惜一直沒有人引起注意。

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那麽諸位,這公呢?不公何來安?不岐視亦不縱容任何一族,才會使大家和平相處,親如一家,讓他們覺得屬於同一個國家、擁有共同的利益、承擔共同的責任,以大明子民自居而產生歸屬感。我希望,我們能夠群策群力,共同解決好這件事情,一勞永逸,造福一方。”

他的目光從眾官員臉上一一掠過,眾官員雖默然不語,不過今日的所見所聞顯然對他們觸動甚深,所以已經沒有人出言反對。

楊淩忽地瞧見宋小愛和伍漢超一左一右,各自領著七八名侍衛站在街角,警惕地掃視著四方,心中不由一暖。

宋小愛也是位土司頭人,還有烏斯藏人的土司拓拔羽的女兒拓拔嫣然,他們一個同蜀王府關系密切,彼此友好。另一個不但和漢人相處融洽,而且在為朝廷承擔義務,在江南剿倭中屢立戰功,受到江南百姓的敬重和歡迎。

可見,只要彼此關系處理得宜,他們是會和漢人親如兄弟,對朝廷有相同的認知感的。而蜀地官員對都掌蠻這個排他性太強的民族,采用的政策顯然十分不得宜,才會釀成這樣的惡果。

其實漢人有沒有認為蠻人愚昧,對其鄙視輕蔑甚至欺侮的呢?肯定也有,而且大有人在。小伍的老爹那麽反對兒子和小愛往來,未嘗不是沒有這種心態作祟。

它和貧富者間的岐視、讀書人和商賈間的岐視等等一樣,這個問題要徹底解決,決非一時一日之功,恐怕要曠日持久了,但是起碼做了努力,就能弱化這種矛盾,再不濟也不至於搞的兵戎相見,那麽要消彌它也就有希望了。

這些日子從柳彪打聽來的方方面面的消息,楊淩知道其他一些部族也在蠢蠢欲動,不過和攻擊性、排他性極強的都掌蠻不同,那些部族的普通百姓和漢人相處比較融洽,也願意往來。

反而是那些高層的土司、酋長們,擔心隨著和漢人交往的逐漸增多,會削弱他們對那些半奴隸似的族人生殺予奪的大權,所以盡管朝廷對他們優渥寬厚之極,賜以王侯般的待遇,仍然費盡心機想要生些事端驅逐漢民。

但是由於他們的族人同漢人交往頻繁,彼此友好,他們反叛缺乏群眾基礎,想鬧事就困難多了,所以才寄望於都掌蠻的叛亂,希望渾手摸魚,借由都掌蠻的事向朝廷施壓,索取更大的權利和好處。

都掌蠻這小小一枚棋子,背後影響的是整個巴蜀的安定局勢,起落之間可就不能不慎之又慎了。想到這裏,楊淩暗暗嘆了口氣:起兵戈易,化玉帛難呐。

※※※

回到大營,楊淩單獨召見了鄢高才。楊淩背負雙手,端詳著墻上懸掛著的敘州一帶地形圖,頭也不回地道:“鄢大人,今日聽了你的平蠻八策,本官受益匪淺。看來你在這裏做縣令,雖因情況特殊,沒有什麽政績,不過並沒有一事無為,心中還是很為朝廷打算的。”

鄢高才知道楊淩特意把他喚來,當然不會是為了誇他幾句,所以只是靜靜地聽著。

楊淩又道:“依我看來,都掌蠻驕橫慣了,他們不吃點虧,肯定不會低下頭來認輸。七日之後,都掌蠻絕不會依言釋放世子,主動乞降。這場叛亂,必得武力圍剿才能平息。蜀地官員最擔心的,怕就是世子安危了,但本官事後細細想來,倒覺得……他們未必就會殺掉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