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家中來信(第3/5頁)

正德怔怔半晌,忽然長長吸了口氣,問道:“這戰策是你決定的?”

楊一清不知皇上心意如何,畢竟這戰法雖可大大減輕明軍壓力,就算明軍不主動攻擊韃靼,只要嚴陣以待不讓韃靼占了便宜,就可以坐視韃靼內亂,至少可保邊民三年平安,但是總有些太過無賴,有幹天和,所以一直未說出是何人想出的戰策。

這時他偷眼一瞧皇上神色平靜,不似慍怒,以小皇帝沖動個性,如果真有不滿恐怕早就表現了出來,這才大膽說道:“回皇上,這是臣的副將王守仁接了內廠詳細情報後想出的辦法。臣與軍中將領們又共同細化、力求完善才予以施行的,為求穩妥要求他們整個行動全部時間只有二十天,當求援書信送至伯顏手中,蒙古大軍回援時,他們已按預定路線返回。”

楊淩嘿嘿一笑,贊道:“好一條反客為主、上屋抽梯的絕戶計!”

他是正德第一寵臣,他開口稱贊,楊一清心中大定,忙笑道:“這計再妙,也得有大人準確詳盡的情報,否則這五千人馬就如肉包子打狗,往茫茫雪原裏一丟,恐怕一個部落也未找到,就餓死凍死在那兒了。”

正德怔怔半晌,忽然輕輕嘆了口氣,微微搖了搖頭,楊一清心中一凜,微窘道:“臣也知道此計狠辣,有失天朝上國仁和之……”

他還未說完,正德已嘆道:“可惜,只可惜了韃子七萬大軍還橫在關前,他們只能輕騎而出,不帶負擔,不然真該把蒙古貴族的王子公主們都擄回來當太監宮女的。”

楊一清一下子愣在那兒,看著比他還無恥的大明天子喃喃地說不出話來,想奉承兩句,可是贊美三皇五帝仁德之君的詞兒好像又不合時宜。

一心想過強盜癮的正德皇帝還在遺憾地大搖其頭,楊淩已忍著笑問道:“楊總制,如今大軍出發幾天了?何人帶隊?”

“啊?喔喔……”楊一清一直擔心沒有經歷過血與火的殘酷,只在飽讀詩書的大儒教導下學過聖賢文章的小皇帝會對這條計謀不以為然,聽了楊淩的問話才醒過神來。

他忙回道:“已走了九天了,王副將本想親自帶隊,但苗公公自愧督軍不利,有負聖意,執意要親自揮軍,以求將功贖過,是以本官派了參將許泰與他攜五千精兵出發。”

楊淩略略一怔,便明白了苗逵的用意。苗逵比不得劉瑾、張永,這幾人是看著太子爺從小長大的,彼此極有感情,而正德皇帝又非寡恩之君,極重個人情意,所以除非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否則正德斷不會冷落了他們。

而苗逵不同,他是先帝的寵臣,和正德卻沒有私誼,象邱聚、魏彬這些沒有撈到大權的八虎中人,對他的西廠提督之職一直垂涎三尺,此次出兵指揮不利,回去後這些人若進些讒言,不但撈不到戰功,便連既得權力也要失去,所以才發狠隨軍出征冒險。

最初的西班牙海上強盜,本就是些在內爭中失意的伯爵、將軍,跑到海上冒險,牟取新的出路,象苗逵這樣的野心家,殊途同歸,為了撈取權力,現在也搖身一變,化身草原馬匪了。

“許泰?”正德想了想,笑道:“是弘治十七年的武狀元許泰?武舉時朕為太子,曾微服去科場觀戰,此人武藝十分了得,兵書戰策也極精通,楊總制用將得當,若是他能大勝而歸,朕晉封他做總兵!”

※※※

楊一清聽楊淩述說了與朵顏三衛的秘議,思忖再三倒也沒有再勸皇帝回京,可是待他加派了五千兵馬親自將楊淩一眾人送回大同後,立即飛馬馳回,急召已返回青牛關的王守仁,商議改變戰略,調重兵把守大同外側諸關,畢竟再大的戰功也不如護得皇帝周全。

王守仁聽聞伯顏可汗將重兵向平順、壺關一帶轉移,擔心他們趁勢脫離主戰場,返回蒙古草原,現在苗逵、許泰的大軍尚在韃靼各部盟間遊走,萬一不及撤回,可就全交待在那兒了,是以向楊一清提出異議。

楊一清想也不想,立即駁了回去。皇帝在此的消息,在與朵顏三衛會盟前,知道的人越少越好,雖知王守仁絕對可靠,而且是自己的心腹,楊一清也未敢將真實消息告訴他,所以王守仁對楊一清的戰略十分困惑。

不過他對楊一清不止是欽佩,而且是真心尊重這位上官,沉思片刻便提出親領一軍尾隨伯顏可汗的大軍,如果伯顏聲東擊西,趁勢退去,可以拖延他們的行程,為苗逵、許泰爭取時間。

楊一清權衡片刻點頭應允,命大同參將盧剛、遊擊將軍範有時,加上王守仁的部隊共計一萬八千人,馳援平順、壺關,以為接應。

正德遂了心願,回到大同驛館安分了許多,經過這一事楊淩也不敢再大意,整日在驛館中陪著他,等候伍漢超從關外帶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