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至大同(第2/3頁)

守關參將將城門又轟隆隆地關上,楊淩一顆心算是放回了肚中。守關參將不認得三大學士,他們匆匆追來,定不會帶著軍中頒發的通關文碟,縱然追到關下,也休想能說動居庸關守將開關放行了。

大軍迂回向西南方向,一路疾進,沿途再不折入小縣,休息住宿都是就地駐紮營帳,這日大軍踏上了靈丘古道。靈丘縣一帶,曾經是趙武靈王“辟地千裏”、漢武帝劉徹北擊匈奴、三國曹操駐兵屯田……北宋楊家將抗遼守邊之所。

一路行來,無論行軍住宿,正德都與士卒同行同止,平地騎馬、山路步行,始終不曾踏入車轎一步,縱是個嬌生慣養的大家少爺,怕是也吃不得這種苦,何況是從小被人珍寶般呵護的朱厚照。

他竟有這般毅力,和平時不務正業、嬉戲玩耍的模樣大相徑庭,不單是楊淩,便連張永也大為意外。大軍沿著古道來到一座群山環抱間的峻嶺,忽然看見前方駐紮一支軍隊,看模樣怕不有三千余人。

雖說這裏距靈丘縣已不足八十裏地,可是在這峻嶺之上貿然出現一支軍隊,看那營帳好似已經駐紮了一段時間,楊淩可不敢大意,他一面命大軍就地休息,暗暗加以戒備,一面令中軍官前去詢問。

不一會兒,中軍官帶著一位將軍匆匆走進中軍大帳,正德扮作侍衛也站在楊淩背後瞧著,那位將軍四十出頭,人長得倒魁梧精神,遠遠見了楊淩他便滿臉堆笑迎上前來,拱手施禮道:“下官是大同巡撫胡瓚胡大人麾下,大同左衛指揮使刁化神,見過楊大人,楊大人一路辛苦了。”

楊淩心中奇怪,前方戰事正緊,胡瓚卻派了三千軍兵駐紮在這裏幹什麽?

雙方寒暄幾句,楊淩請他落座,問道:“刁指揮,這裏是什麽地方?前方與韃靼雙方膠著,正是用兵之時,何以大軍卻駐紮在此?可是有什麽要務麽?”

軍中機密,縱是朝中大臣也是不宜隨便詢問的,但是楊淩除了勞軍,還負有巡視、轄制前方整個戰局的權力,必要時可以用金批令箭和欽差金印調動前方大軍,故此出言詢問並不逾矩。

刁化神是胡瓚親信,京師派遣內廠提督、京營提督巡邊的事已通過軍驛先傳了過來,他知道楊淩的底細,自然不敢出言虛誑,忙說道:“大人有所不知,此地去大同,崇山峻嶺中處處關防重重,唯有通向這條古道處沒有險要關隘。韃靼在前方被楊總制拖住,想退也退不了,如今軍糧耗盡,又討不了什麽便宜。韃靼奸細不知怎的探出了條小路,派出千余人馬從山中小路避過各處關隘奇襲靈丘,擄走大批財物糧草,胡巡撫得訊恐韃子嘗了甜頭再次派人來襲,是以命下官率軍在此駐紮。”

楊淩這才知道其中端倪,想起方才所見形勢,此處是峻嶺間一處隘口,如果想有千人以上的隊伍迅速穿越群山,也只有這一處沒有設防的隘口易於通過,真難為那些韃靼奸細,不知費盡多少周折,才算打通了這條劫掠的供給線。

不要小看一條道路在戰爭中的作用,如果韃子借助這條秘密通道不斷繞過前方大軍從我後方取得給養,戰事拖下去勝負仍舊難以預料,少了這條給養線,敵軍士氣就會大減,就連驍勇的韃靼將領們也會失去繼續作戰的勇氣,難怪隆冬臘月,這三千人馬卻在山中駐紮,苦守在這山嶺上。

楊淩點頭道:“原來如此,我的大軍今夜也在這裏駐紮吧,明早啟程繼續奔大同,對了,這裏叫什麽地方?”

刁指揮道:“此地古稱瓶形寨,至宋、元時稱為瓶形鎮,因為這嶺頂方圓九百余丈天生平坦,四四方方,故此我大明立國後,靈丘縣志上將此地改稱平型嶺。”

雙方敘談一番,楊淩將刁指揮送出中軍大帳,站在嶺上極目遠眺,此時日落西山,余暉淡淡,重重疊疊的雪山籠罩在一片淡紅的光暈之中。

正德走近楊淩身邊,手搭涼篷遠遠眺望一番,說道:“嗯,瞧這群山之中,果然只有此處是可供大軍通行的隘口,從嶺上直撲下去,靈丘縣城不過在咫尺之間,小縣城矮墻低,沒有險要可峙,實在危險。只是在這嶺上長期駐紮軍隊,也太辛苦了些,張永,你記下,回京後著兵部在這座平型嶺上再築一道關隘,以為天險屏障,列入邊防重要關隘之中,就叫平型關。”

張永連聲應了,楊淩聽到這裏不禁驚奇地看了正德一眼,心道:“平型嶺、平型關,剛才我怎地沒有省起,原來……鼎鼎大名的平型關竟是正德下旨築造的。”

正德瞧他目光有異,不禁笑道:“楊卿何以這麽看我?朕說的不對麽?”

楊淩連忙笑道:“說的是,在這險要處築一道關隘,防範韃子確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過被動防禦沒有攻不破的雄關,我們還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