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各取所需(第2/4頁)

他如今權勢熏天,又掌著司稅監,控制著在明的財源,可沒有必要冒這個險呐,劉公、謝公,莫非你們都看錯了他的為人?結好權貴功卿、縱容皇上玩樂只是他為一展胸中報負不得已而為之?

李東陽輕輕嘆息一聲,沉吟道:“禁海,自然有諸多弊病,強漢、盛唐、富宋……自古以來未見有禁海之舉,唯有我朝呀……”

楊淩聽他語氣松動,心中狂喜,他站起身來,慨然道:“大學士,下官知道大人和朝中百官因在下一介秀才,迅速攀升,而又與內宦權奸交從過密而頗多誤解,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日久人心自現,在下現在也不多做表白。但解禁通海,下官實無私心,此事若成實是利國利民,而且海關和有司衙門,下官也願進諫皇上,交付地方官員管理。大人,自古外族難自海上來,如今異國造船能力增強,已有佛郎機人自萬裏之遙來訪,公知再過百年如何?安知這海洋天塹那時不能成為坦途?大明在北方築了一道長城,難道那時在海邊再築一道長城,堂堂中華、炎黃子孫要處處築墻,將大好的海洋丟給夷人不成?要窩在家晨處處挨打麽?海域亦是我大明疆土,單是守土有責便不該將它放棄!”

李東陽霍然動容,沉思半晌後,他徐徐說道:“解除海禁……難!”

楊淩道:“大人是謙謙君子,所以說難,下官結交內宦,詬名滿身,所為何來?大人若是允了,其他的事自有下官去做。”

李東陽瞧他一眼,忽地也站起身來,在室中徐徐踱步,楊淩見他沉思半晌,停下身形道:“天下以農為本,自由通商,若米糧外流,奈何?官府縱然禁止,也難以處處設防。”

楊淩松了口氣,笑道:“如今天下,富庶華美之物誰能及得我大明?絲綢、茶葉、瓷器等物漂洋過海,一船獲利數十倍,縱然朝廷不禁,百姓會舍重利貨物而運輸普通用品麽?大明本來不允民間以銀兩為貨幣,但寶鈔信用不足,銅錢不敷使用,民間早已廣泛使用白銀交易。如今生產的貨物超越建國之初,白銀早已不夠使用,乃致物價上漲,百姓生活貧苦。若是留易流入大量白銀,既可交付國內流通,還可就近購買周圍蠻族馬匹、牛羊,百姓除了稻米,還有肉食可吃,而現在有幾家百姓吃得起肉?再者海禁時漁民只有不經風浪的小船兒在近海捕魚,開了海禁巨船入海,那才是取之不盡的魚米糧倉呀。想當初大宋四海通商,百姓富裕,朝廷稅賦充足,而宋朝時田地不及我大明遼闊,畝產不及我大明之出,百姓食用之物還是遠超我大明呀。”

李東陽笑了笑,說道:“大宋田地不及我大明,可人口也遠不及我大明呀。你說的也有些道理,百姓輸出米糧的可能確實不大,但購買牛羊要受制於外族,捕魚難以應付百姓生存之用,一旦與外族交惡時豈不危險?江南是天下糧倉,蘇湖熟,天下足,通商之後絲綢之利數十倍於農田,百姓貪近利,有地者必棄糧而植桑,種地者必棄地而養蠶織布,其余諸省皆非善耕作之地,若是糧儲不足,天災人禍時必激民變,百年後如何本官不知,可是眼前就可能出現的大亂卻不可不防啊。”

楊淩一腔熱血,想的是關系國家歷史轉折的重要機遇,對當前大明的情形卻思慮不足,李東陽雖聽他描繪的前景頗為心動,可身為首輔大學士,他卻不能不想“食為天”這件頭等大事。

不過楊淩一聽“蘇湖熟,天下足”,心中有些奇怪,後世的俗語不是常說“湖廣熟,天下足”麽,莫非這天下糧倉從近海向內地逐漸遷移過?

楊淩忽地想起正德親政時曾批過一個試種安南高產水稻的折子,還有自己在雞鳴驛時當成水果吃過的蕃薯,他抑制住心中的激動,向李東陽拱手道:“李大人,若是下官能解決這糧食問題,將貧脊的內陸變成充足的糧倉,大人可肯支持下官麽?”

李東陽瞧著他,目光一閃,微笑道:“安南水稻試種的奏折已送回京來了,這稻種耐旱祛蟲、能增產一成,老夫已奏請聖上,明年便在適種之地廣泛種植,不過適種水稻的土地有限,增收一成可不足彌補江南米糧之失。”

楊淩心中喜悅,那玉米地瓜可是好種的很,什麽沙地濕地,山坡草窠都能生長,農民若是再好好侍弄一番,各地糧食增收可不是一成,而是一倍都不止,這件大事自己怎麽竟一直忘記了。

他現在只想趕快回去吩咐部下搜尋這種植有蕃薯苞米的地方,既然朝廷還沒廣泛種植這種作物,顯然民間大多還不識得它的重要價值,自己搶先推廣它,自己說出來的話也便更多了幾分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