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三吳佳麗地(第2/5頁)

楊淩聽她以男人口吻說話,便驚笑道:“原來是成公子,眼拙眼拙,你這一穿上……呃,換上這套衣衫,一時看走了眼,呵呵。是呀,這一路行船也有些乏了,我聽說前方是昔年鄭和下西洋時造寶船的地方,所以想去瞧瞧。”

黛樓兒一雙秋水明眸投注在他身上,神色間覺得有趣,她深深地望了楊淩一眼道:“大人對船塢如此有興趣,莫非也喜歡揚帆遠航、縱橫海上的生活麽?”

不待楊淩回答,她的眼睛就向那片郁郁蔥蔥的叢林看了一眼,說道:“草民對鄭和寶船的事略知一些,可否為大人向導呢?”

楊淩著實不願和她走在一起,可是以他的身世經歷,到現再也沒有養成那種高高在上、盛氣淩人、絲毫不在乎他人臉面的態度。

黛樓兒既主動提出,他也不便拒絕,只好點頭道:“好,我也只是去見識一番,成……公子如果坐船氣悶了,不妨與我同遊如何?”

黛樓兒手中折扇刷地一開,又攸然合上,眉尖兒一挑,甚是欣悅地道:“能陪大人同遊,不勝榮幸之至,大人請。”

楊淩點了點頭,無奈地瞧向柳彪、鄭百戶幾人。這幾個親信都是知道黛樓兒身分的,一見大人瞧向他們,都立即很沒義氣地轉過臉去,看天看地看風景,就是不看他的眼神。

楊淩本指望他們能不著痕跡地隔在自己和黛樓兒身邊,一瞧他們這副德性,心中不禁暗罵了一聲,硬著頭皮走過去與黛樓兒並肩走在一條作塘旁的土埂上。

黛樓兒與楊淩並肩而行,舉止步態絲毫看不出女態,初次相遇時那水一般柔媚的樣子全然不見,一個人的行態舉止可以作出這麽大的改變,楊淩雖知她在青樓必定有所訓練,心中仍覺驚奇不已。

黛樓兒邊走邊道:“大人,鄭公公昔年七下西洋,到過古裏、溜山、麻林、剌薩、天方等番國,他的事跡我們江南人說起來可都如數家珍。”

楊淩點了點頭,瞧見兩旁合抱的大樹筆直參天,生長應該至少也有數十年了,但那一望無邊的密林棵株之間整齊有序,似是人工栽植,不禁有點奇怪:古代也有植樹造林麽?

黛樓兒瞧見他注視之處,立即會意地道:“那些樹木都是洪武年間朝廷栽植的,本想百年樹木,將來用做造船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如今卻只是任其生長、無人過問了,聽說龍江船廠現在只做些二桅、四桅的小船,而且朝廷所需的船只有限,那些世襲的船工生活無著,大多都在沿江另求生存……”

楊淩不禁搖頭嘆道:“可惜,我大明水上軍力昔年堪稱天下之冠,可如今……唉!在海寧時我見那些倭寇乘著些破爛不堪的船只便千裏迢迢趕來劫掠,若是我們有一支厲害的水師,哪裏容得他們囂張?”

黛樓兒見他一臉憾意,不禁淺淺一笑道:“如今大明也有水師呀,只不過……只是用來綏靖海疆,追剿犯禁出海的商人、漁民,那船只能在近海巡弋,經不得海上風浪的。”

楊淩想起吳濟淵對海上通商的態度,似乎江南一帶的士紳和百姓民風開放、意識先進,對於開放海禁大多持贊成態度。

自己回京後如果向皇上建議通商,估計朝中阻力不小,如果江南一帶各個階層對於開放海禁持贊成態度,那就可以加強自己的說服力度。

黛樓兒接觸的大多是江南名流,對此必定有所了解,向她多了解一些,要說服皇上便多了一層把握。

不過他看黛樓兒說話小心,明明對大明水師的能力不以為然,卻不敢直言不諱,只有自己先表明態度,想必她才會直言不諱。

想到這裏,楊淩道:“是啊,如果海上通商,大可富民強國,同時隨時可以知曉異國國情,也不會蔽塞朝廷耳目。象如今這樣,我大明臣民被鎖於陸地,外夷遊弋海上,待外夷海船有能力萬裏縱橫時,大明漫長的海疆就會從天塹變為坦途。北疆年年飽受韃子侵擾,防不勝防,這海岸線之漫長何止數倍於九邊防地,如果有敵從海上來,布置多少軍隊也無法防範呐。”

黛樓兒笑道:“大人遠見卓識,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也。”

楊淩訝然停步,望著她道:“好,說的好,一語中的呀。”他啰嗦了半天,表達的不過就是這個意思,想不到這女人倒是言簡意賅,一針見血。

黛樓兒莞爾一笑道:“這可不是草民說的,草民一介女……哪有這般見識?這是鄭和鄭公公昔年說過的話。”

楊淩聽說百年前的鄭和能有這般見識,眼光如此長遠,倒這位三寶太監心下欽佩不已,這人雖是閹人,單只這份見識,多少博學鴻儒能及得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