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四五章 最長一冬(上)(第2/3頁)

在布防時,蒙古貴人們預料,對方可能會在這裏展開突襲……其實這一代地形平坦寬廣,不利於部隊隱蔽和突襲,很難找到攻擊重點,但他們還是派了最精銳的兩千濟農親衛在此布防。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貴人們是為了保存實力、保護退路的通暢,才會把最精銳的部隊留在這裏。

但是隨著戰事吃緊,蒙古人不得不從此處抽調人手支援別處——城池太大,守軍不足,這正是蒙軍致命的弱點所在。正如戚繼光所說,如果有兩萬人守城,明軍不可能攻下此處,然而沒有任何部落肯進城與諾顏部的人並肩作戰,所以他們把所有十四歲到六十歲的男丁全動員起來,也不過一萬兩千余人。

這個人數,在初期守城足夠,但隨著明軍攻勢持續,守軍傷亡加劇後,其缺乏預備隊的缺點便暴露出來。為了堵住西城的缺口,鐘金別吉手持濟農短劍,從北城調走了五百部隊,堵上了將破的防線。

後來戰事慘烈,連老人和女人都上了城頭,這讓無所事事的蒙軍勇士如何按捺的住?他們時不時的主動支援臨近城墻的防守。人數不知不覺的減少,到了天黑時,長長一段城墻上,竟還只有四百人不到。

就這四百人,聽著其他三面的喊殺聲,還撓心撓肺,恨不得過去與親人們同生共死呢!

然而很快,他們就發現,自己不會寂寞,一支當世最精銳的軍隊正悄悄地向城池逼近!

‘戚家軍’的名頭太響,以至於戚繼光所統領的軍隊,都被稱為‘戚家軍’!然而真正打下‘戚家軍’這個榮譽稱號的,卻是浙江的義烏兵!

當年戚繼光在親眼目睹了義烏礦工、鄉民,與外鄉的開礦者之間,歷時四月,參與者多達三萬的械鬥後。這位當時便已經久經沙場的將軍,竟被震撼地無以復加。關於當時的所見所感,後來他回去報告沈默時,說道:

‘末將自幼隨父從軍,轉歷四方,二十二歲參加會試,正遇俺答進犯,擔任警戒,後來駐守薊門,亦曾親眼目睹韃靼鐵騎,來無影去無蹤,動如驚雷,堪稱迅猛。而後奉調入浙,與倭寇作戰,此類人善用刀劍,武藝高強,且性情暴戾,確為難得一見之強敵。’

然而頓一口氣後,他吐出了悶在心中的恐懼道:

“不誇張地說,天下強橫之徒,末將大都曾見過,卻也從無畏懼。但如義烏人之彪勇橫霸,善戰無畏,實為我前所未見,讓人聞風喪膽,可怕!可怕!”

最後,他說了這樣一句話:“若準我在義烏征兵四千,倭寇之亂必平!”

沈默說動胡宗憲,準許戚繼光了請求。戚繼光便從義烏招募最為精銳、最為勇敢的四千男丁,這才有了名震天下的‘戚家軍’!

在東南的赫赫戰績,幾乎全是義烏兵打下的,後來戚繼光轉戰北方,自然也把他們帶上了。有一半頭腦靈活些的,被派去選鋒營中充任各級軍官,剩下一半則繼續待在戚繼光身邊,作為戚繼光的親兵存在!

這支部隊的官兵平均年齡在三十歲左右,各個身經百戰,武藝高強、經驗豐富,正處於職業軍人的巔峰時期,其戰鬥力之強橫,當世無出其右。之前,戚繼光遲遲沒有把他們派上陣,就是在等待這個一戰而定的機會。

全身黑衣的義烏兵,穿過熱火朝天的戰場,悄無聲息的從東西兩處繞過來,借著夜色的掩護,全程的動作極為隱蔽,直到他們擡出雲梯,開始登城時,北墻上的蒙古人才發現大事不好!急忙呼號著阻攔,但明軍擡了二十具雲梯,從城墻各段攀爬攻城,蒙軍人數太少,顧此失彼,根本沒法把明軍的所有攻擊路線都擋住。

義烏兵們在接近城墻時,兩腿勾住梯子,一手解下腰間掛著的震天雷(注一),另一手拿出火折子,迅速點著引信,約摸著燒到一半,便兜手扔到城上,正好在蒙軍的頭頂上炸開,彈片、鐵釘飛濺,當時就炸倒一片。

義烏兵們便趁機攀上城頭,也不用什麽火器,先結成三才陣,抵擋住蒙軍的反撲,掩護後續部隊登城。待得人多了,便組成一個個適合狹窄地帶作戰的五行陣,向那些猶在阻擋攻城的蒙軍殺去。

守衛北城的蒙軍精銳,一個個都是身強力壯、武藝高強的好手,但在武藝更高強、陣法又精妙的義烏兵面前,竟如土雞瓦狗一般,沒有人能是一合之敵……他們揮刀擋住上面的進攻,便被一柄長槍刺穿了心口,擋住了心口的位置,卻被樸刀砍斷了雙腳。完全招架不住。

守軍完全被壓制住,爬上城頭的義烏兵越來越多,轉眼間便把蒙軍包圍起來,潮水般淹沒掉,只是一炷香的功夫,明軍就完全控制了城頭,北城上再沒有蒙古人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