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0章 內閣(第2/2頁)

但哪怕是太祖,年紀一大也感到太吃力,於是他設置了華蓋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和東閣等大學士,挑選那些品級較低、年紀較大、政績平平的文史官充任,幫自己處理文書報告,以備顧問,但不能參與政事。

如今永樂皇帝雖是一代雄才偉略的英主,卻也沒有他爹那樣的本事,為了能從苦役般的國事中解脫出來,專注於更重要的事情,朱棣開始讓那些大學士參與軍國大事的處置。雖然其官階只有五品,沒有部下,沒有統轄機構,甚至沒有專門的辦公場所,可以說既無宰相之名,又無宰相之實。但這些大學士全是皇帝的親信近臣,每日侍奉於皇帝身邊,奔走於殿閣之下,特別是可以參與機務,其職權責任不可謂不大,故而中外以宰相視之。

不過,為避開宰相這個已變得不祥的字眼,加之其名稱為‘入值文淵閣’,在內廷辦事,人們含混地稱之為‘內閣’。

內閣和六科,是唯一兩個在宮城裏辦公的機構,內閣的直廬設在東華門內文淵殿後的文淵閣……文淵閣是宮中藏書的圖書館,內閣大學士自然不能在書閣裏當值,而是在文淵殿兩側低矮的廂房裏辦公,條件差得很。房屋低矮逼仄不說,夏天像蒸籠、冬天像冰窖,下雨就積水,令人苦不堪言。

僅看這值房,內閣大學士確實和堂堂宰相掛不上鉤,但它是皇帝的心腹顧問機構,凡戰爭、用人、甚至立太子這樣的事情,皇帝都要與內閣議論方作決定,況且其位於內廷,對皇帝的動向了若指掌,這一切都讓它成為百官矚目的焦點。幾位大學士的地位,自然水漲船高,雖然僅五品,卻連二品的尚書也不敢怠慢。

此時內閣人丁不旺,最初的七名大學士……解縉下獄,胡廣丁憂,黃淮負責輔導太子,為了避嫌,已經許久沒回內閣了,胡儼出為國子監祭酒,只剩下楊榮、楊士奇和金幼孜三個。但剩下的都是精英,三人協助皇帝把國政處理得井井有條,深得朱棣信賴,凡國政大事,必先知會三學士。

這天三人正在辦公,皇帝身邊的宦官來傳旨說,明日要在文華殿禦審逆臣周新,讓他們到時候在場,並想好如何質問此人,讓他無從狡辯雲雲。為了讓他們有的放矢,朱棣還將周新叛逆案的卷宗一並送來。

看完之後,三人都愣在那裏,沒有一個人說話,震驚、無比震驚。

好半天,楊榮望才感嘆道:“匪夷所思,真是匪夷所思!”

“是啊。”金幼孜點頭道:“有人證有物證,周新偽造浙江都司調令,放走鄭家船隊的案情,應該屬實。”說著嘆口氣道:“一省臬台、冷面鐵寒,居然也舞弊枉法開了,怪不得皇上會震怒呢!”

二位大學士發表了見解,那位被楊溥推重的楊士奇,卻一言不發,只看著值房外的夕陽,也只有太陽快下山的時候,陽光才會照進內閣的值房來。

“士奇兄,你也說說吧。”對內閣中的這二楊,金幼孜向來自嘆不如,因此遇到事情,先問他們的意見,“明日文華殿禦審,咱們該怎麽辦?”

“既然人證物證俱全,皇上還要我們批駁他作甚?”楊士奇這才回過神,問道。

“皇上雖然沒明說,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要警醒百官。”金幼孜道。

楊士奇卻搖搖頭。

“其實是因為,證據有漏洞。”楊榮是兩榜進士,卻不是書呆子,而是極其富有謀略,與楊士奇不分伯仲,此刻一眼看出了問題所在,“船上的鄭家人,是錦衣衛一個一個仔細篩查過的,確保了沒有那人,才放他們上船。而皇上又沒有明旨,要消滅鄭家人,是唐雲妄揣上意,善做主張。所以嚴格說起來,周新救趙家人,並非大逆不道,而是偽造都司軍令。這樣給他定罪,皇上肯定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