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3章 禮多人不怪(第2/2頁)

這真是善解人意,去歲王賢跟著魏知縣到杭州拜年,人家知道他們是富陽來的,開口就是:‘京都狀元富陽紙,十件元書考進士。什麽時候幫我們買點,讓家裏不成器的小犬也沾沾吉利?’

結果魏知縣根本沒備禮物,空著手轉一圈下來,人家都笑他二百五,弄得好生尷尬。王賢回縣裏趕緊買了五車,又專程跑了趟杭州,才把這事兒圓了。

有了這些,王賢爺倆過年就不用再備禮物了,而且去年買的元書紙還不是貢品級的……原因無它,物以稀為貴。元書紙是朝廷公文和科舉考試用紙,而貢品級別是給皇上寫字作畫時用的,價錢可想而知。這次紙業商會不惜工本,專門給王家生產了一車貢品級別的,還有四車上品紙,其心意根本不用多說。相信在王興業這個送禮狂人手中,這些寶貝一定會發揮出超強的作用來!

王貴回富陽之後,沒兩天又第三次轉回來了,這次他代表的是富陽縣立鹽號。當初王賢從便宜老哥楊同知那裏,取得了允許富陽縣‘以銀買引’的批文。這其實是很荒謬,因為雖然朝廷體恤百姓,規定‘兩浙僻邑,官商不行之處’,允許‘山商每百斤納銀八分,給票行鹽’,而富陽雖然確實是山區,但距離省城不過三十裏,且有富春江相連,怎麽也算不上偏邑!

但兩浙鹽運司的大佬一個招呼,富陽就算上了……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會造就各種荒唐事兒,實在沒必要大驚小怪。而且王賢當初,確實沒想著賺錢,只是想著盡量多從便宜老哥那敲點兒什麽,以解心頭之氣罷了。

富陽縣立鹽號一成立,鹽價立馬降了一半,私鹽販子直接沒法幹了,但老百姓確實得到了實惠,可以安心吃到便宜的官鹽,再不用擔心買私鹽被抓了。

百姓得到實惠的背後,縣裏和鹽商也賺翻了。不到一年,鹽號便盈利將近萬兩白銀,這個錢縣裏拿四成,剩下的幾個東家分,王貴在裏頭也有份……

當然鹽號的年禮沒法跟商會比,商會是十幾甚至幾十家商戶聯合起來,比如給王賢準備禮品,商會攤派一下,每一家的負擔不太重。鹽號卻只有一家,誠心竭力也只拿出五百兩銀子……好吧,這個‘只’是老娘說的,王大娘已經被前面幾家把胃口吊起來了,五百兩銀子都不覺著多了。

不過鹽號也很是花了些心思,他們早早向杭州的金銀店,定制了一批押歲錁子。五百兩銀子買了一百個金銀錁子,有梅花式的、有海棠式的、有筆錠如意的、也有八寶聯春的。杭州城的金器師傅,水平不亞於京城,把一個個錁子打造得造型逼真、栩栩如生,令人愛不釋手。

商號送這份禮物的本意是,讓王家過年拿這個當壓歲錢給出去,高端大氣上档次,倍有面兒。

但他們高估了王大娘的大方,最後這一百個壓歲錁子她只給小孫女兩個,其余九十八個都被她送回鋪子,打成了金銀餅子……

前後腳的,陸員外和周糧商也來了,兩人自然是代表縣立糧號而來。雖然只差了一個字,縣立糧號可比鹽號強大多了……因著在賑災中的功勞,省裏將從湖廣運糧的差事,交給富陽縣立糧號,趕上大災之年,省裏從湖廣進了超過兩百萬石糧食,糧號凈利超過二十萬兩!

雖然這裏頭王賢沒有股份,但是周糧商和陸員外算他的鐵杆了,按說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領路人,哪能虧了王賢?不過兩人就帶了一袋東珠過來,價值不過千把兩銀子……盡管著實不少,但比起他們賺的來,只能算九牛一毛了。

可王賢卻將他倆請到書房說話,這是前面一波波人都享受不到的待遇,讓老娘暗罵這小子交友不慎還不知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