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攤牌了(第2/2頁)

但是呢,國內媒體怎麽評價這兩人的?

誇李胺:這個男人宅心寬厚,眉開眼笑,情感不泛濫,技巧不外露,五行之外的高人,表達第一,體驗和榮譽感至上,對幸福的載體卻不沉溺。

從這個角度講,張藝某在對話中對李胺從頭到尾謙卑請教的態度,的確師出有名,事出有因。

捧高踩低,很有一手的!

幸虧這個時空的《長城》有沈夢溪撐著,否則,又要拿出來對比了!

14號,首周末結束,沈夢溪發了一篇微博:

“基本塵埃落定了,關於120幀,我談談我的看法……首先,我很佩服李胺導演的嘗試,畢竟推動電影技術這種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的!”

“其次,我想說一下我對電影的看法,這幾年我一直在思考,我們為什麽對電影感興趣?電影到底是什麽?”

“從默片和彩色有聲電影,我個人覺得嚴格來說這兩種應該算作兩種藝術,前者是形式主義的藝術,後者更偏向現實主義,追求一種極致的真實感!”

“注意,所謂的真實感,重點在信息量而非以假亂真。”

“彩色有聲電影無限逼近現實生活信息量的手段目前有:色彩、畫幅、銀幕尺寸和大小、聲音、分辨率、幀率、3D。”

“我做了很久的電影,始終覺得電影裏的故事,應該是獨立於觀眾之外存在的,我們作為觀眾固然可以通過情感上認同故事中的角色而沉浸在故事中,歸根結底與故事本身是有距離感的。”

“從這個角度,我覺得電影更應該注重情感共鳴而不是高清晰度,也就是幀率!”

“這幾年,國內電影市場,但凡高票房電影,一定有個點叫共情點,我們看了之後,就會感同身受。所以,才會買單!”

“李胺是我很尊敬的導演,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絕不是偉大電影,在我看來,它距離偉大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