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4章 掩耳盜鈴之徒

我點了點頭:“雖不中,然而,也有幾分道理,你可知道,為什麽我華夏文明至今數千年來,總會有朝代更替?”李治聽我問了這話,下意識地咧了咧嘴:“俊哥兒,不是我故意為難您,什麽您經常都會拿這個問題來找小弟的麻煩,像上次你說朝代更替與皇帝不作為,吏治腐敗有關,還有一次您說朝代滅亡,跟土地兼並有很大的關系,怎麽什麽東西都能跟這個扯上關系?”

“哼,這話要是讓你爹聽到了,不抽你一頓才怪!”我白了李治一眼,從桌上拿起茶水小小地抿了一口潤了潤嗓子續道:“朝代更替,既與吏治腐敗有關系,也跟土地兼並有關,同樣還跟皇帝本身的不作為或者倒行逆施有關系,也同樣跟教育有關系。那是因為朝代的更替,不是一個簡單的,能夠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問題,而是很多方面糾結在一塊,然後,在某一個契機,將問題暴發出來……”

望著凝神傾聽的李治,我繼續道:“從史書的記載上,你也該了解了一些,前秦、兩漢、前隋,還有那些風起雲湧的時代,在建國之初,那一個朝代不是英雄輩出,那一個朝代的前期,不是欣欣向榮,國家繁榮昌盛,百姓福足,文敢死諫,武能死戰……”

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希望不希望的問題,更多的牽涉到的反而是政治性的問題,為什麽每一個帝國幾百年的輪回之後,便要這樣走上一遭。難道僅僅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還有什麽五德始終說這一類的屁話嗎?錯了。那是因為這個國家的機構已經腐朽了。沒有了進取的希望。

或者應該說,當國家強盛達到了極致之後,他們喪失了進取心,沒有了繼續前進的目光,失去了希望,漸漸地,得過且過,整個朝庭由上而下的,變成了一個沉暮的老人,只懂得去懷念帝國過去的輝煌時光,這,同樣也是一個帝國興衰的重要原因。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老年人如秋後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為澤,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源。此老年與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故曰:人固有之,國亦宜然。意思是什麽?意思就是國如少年,方有朝氣。國如老人,久而沉暮,所以,國家,就是要依靠後來居上者,依舊一代又一代的少年成長,來為國家作出他們應有的貢獻!而朝庭的當權者,也同樣要保持著少年的憧憬和希望,要有遠期的目光,不能止步不前。不然,就會像人生一般,在歲月中逐漸的老去……人如是,國亦如是!”我站起了身來,背起手,作濤濤不絕狀。這篇少年中國說,乃當年本公子身為憤青時之最愛。每每誦之,必作歡欣受鼓舞狀,然而生存艱難,倒得最後,還是一個落魄混跡於茫茫人世間地窮教書匠。

原文本公子早已忘記了大半,倒是這個開篇,如醍醐灌頂一般讀起來份外地暢快,因而記得甚是清楚。保持姿勢。斜眼角瞅了李治一眼,這位可憐的太子爺了副深受震動的模樣,表情有許些迷惘,但是,我能從他的眼中看到一絲絲領悟的光彩。

“師尊您的意思是說,不論是一個朝代,又或者是一位君王,都要有一股朝氣,有進取向上之精神,不可懈怠……”李治總算是能領悟了我的一片苦心,這令我欣慰,這些年來對他的教育總算是沒有白廢。

我拍了拍李治的肩膀,贊許的目光,慈祥的面容對著這位日後的大唐天子言道:“所以,少年乃是國家之希望,為什麽教育子弟,需在少年時?就是因為這個道理,但為什麽為師一力地堅持要讓天下子民能明事理,辯明事非,你知道是為什麽嗎?那是因為,這會對天下,會對大唐有好處。”

李治的腦袋轉不過彎來,不過沒關系,我來解釋。《史記》裏的《陳勝世家》裏就有一段很動人的描寫,就是魚腹藏書、夜間點燈裝鬼火,學狐狸鬼叫:大楚復興,陳勝為王的連篇鬼話。這是什麽,放在後世,也就是兩個智商低微的騙子,可放到了這個時代卻不一樣了,因為愚者萬千,害怕鬼神,都無法去辯明是非,更別去指出他們在裝怕是放到後世的小學校園裏,這二位如此裝模作樣一番之後,怕是換來的只會是數不清的白眼和中指。

就是靠著騙術的運用自如,把九百戍卒玩弄於掌股之中。陳勝吳廣的這次起義,是第一次農民起義,以後二千年間,每次農民起義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這套手法。不論是黃巾起義,又或者是白蓮教、太平天國,總成言之,為什麽他們能累累的成功?是為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