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六章 外放(第2/3頁)

忠心,姑且可以這樣說,他毫無保留、不折不扣地執行李隆基的明示和暗示,廢前太子李瑛並殺之,罷張九齡、罷裴遵慶、罷牛仙客、罷李適之、罷章仇兼瓊,炮制東宮案、韋堅案、王忠嗣案,一切不利於君權擴大的人和事,李林甫都忠實地執行李隆基的部署,沖鋒在前、做盡了惡人,他就是李隆基的一條狗,而現在狡兔已盡,是需要將這條狗宰掉以謝天下的時候了。

在相國的繼承者上,李隆基最終選定了楊國忠,他乖巧、聽話、沒有政績基礎、能力也不突出,足以讓自己牢牢地控制住他,另外他還是楊家的勢力代表,對楊家的崛起李隆基是深思熟慮過的,表面看是楊貴妃得寵的必然結果,但實際上也不盡然,大唐的朝政在很大程度上被世家所把持,尤其是地方朝政,裴、韋、崔等等世家,他們互相聯姻,關系盤根錯節,需要不定時地用一股新鮮的勢力來沖擊它,李隆基便看中了出身市井的楊家。

用外戚來沖擊朝廷的傳統勢力似乎是大唐的一個傳統,如唐太宗的長孫氏、唐高宗的武氏到現在唐玄宗的楊氏,都是一脈相承。

大政方向已定,現在需要選擇最佳的時機,本來趙奉璋揭露李林甫放縱家人強占土地便是一個最好的契機,可惜章仇兼瓊多事,將打擊面擴大,激起了眾怒,使李隆基不得不緊急刹車,放了李林甫一馬。

最佳的時機已過,李隆基便抽身到雲端,將楊國忠推出與李林甫進行過招,並不時給楊國忠加油、助威,他一直在旁觀,若楊國忠有可能將李林甫擒獲,他就會毫不猶豫地將李林甫打入十八層地獄,可事實上楊國忠讓他失望了,沒有得力的幹將、沒有雷霆手段、沒有適合的策略。

只是不痛不癢地撓了李林甫幾下,拿走幾本帳,卻將趙奉璋留給了李林甫,結果被刑部果斷杖斃,還有蘇州縱火案的證據,也被李林甫搶先拿走。

而楊國忠自己呢?先是楊琦被李清打斷腿而不了了之,然後又是他的兒子在妓院將吏部郎中殺死了,這一切的一切都看出此人在能力上的怯弱,或許他是在倚賴自己,可這恰恰又是李隆基不願過多給他的。

於是,李隆基的目光又投向李清,原本是他的第一人選,得力、幹練,素有謀略,在東宮案中將李林甫打得灰頭土臉,按理應是對付李林甫的最佳人選,尤其現在章仇兼瓊已逝,由他來接章仇兼瓊的班是最合適不過。

但李隆基的眼光卻看到了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後,他是用來輔佐自己繼承人,是用來取代楊國忠的人選,就如同今天他用楊國忠來取代李林甫一般,而李清現在最大的弱勢就是他的年輕,但這也是他最大的優勢,來日方長,須將他好好雪藏起來才是。

這時,魚朝恩輕手輕腳走近,低聲道:“皇上,戶部侍郎李清在宮門外候旨!”

“宣他覲見!”

魚朝恩轉身去宮門外宣旨,李隆基卻從桌案上取過一本奏折,這是李林甫剛剛送來的最後一批人事調動方案,李清赫然列在第一個,外放為安西都護府副都護、安西節度副使兼長史。

這和李隆基欲調他到蘇州為刺史的想法相差甚遠。

按大唐的人事制度,六品以下官員一般由吏部按照資格和空缺,擬定官職,上報宰相,再經由宰相反復核查後,請示皇帝下旨授官;而五品以上,則不由吏部擬官,而要直接上報宰相,由相國考量擬定;到了三品以上的官員,則由相國上報皇帝,由皇帝來親自擬定,所以李清一定要經過李林甫的推薦才可能實現他的願望,但李林甫也僅僅是推薦,真正的決定權在李隆基的手上。

李隆基拿著奏折,陷入了沉思,讓李清重返沙州為都督也曾經是他的一個方案,但他從蘇州回程時,在江州停泊了半日,便使李隆基改變了主意,傾向他為文官。

可現在李林甫的方案卻又使李隆基有點動心了,為副職兼主管政務的長史,確實也是個可行之選。

李隆基正猶豫不決,眼一斜,只見高力士在一旁垂手不語,便習慣性地笑道:“大將軍,你來給朕參謀參謀,李清向西派還是向東調?”

高力士連忙惶恐地回道:“如此大事,老奴怎敢插嘴?”

“不妨事,你說便是了,朕想聽聽你的看法。”

“這……”

高力士遲疑一下,才緩緩道:“老奴見識淺薄,但隨皇上多年,見的事也多了,老奴曾經想過,假若那皇甫惟明並沒有帶兵,哪皇上要幾時才知道他是個居心叵測之人?”

李隆基暗暗點了點頭,高力士一語說中了其中的關鍵,若李清將來為相,他又是第二個皇甫惟明,那可如何是好,是應該先考驗他一番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