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三章 一線光明,一個都別想跑(第5/6頁)

轉了一圈又一圈,唐成最終只能廢然一嘆,“淩意,商賈貿易之事就不要再想了,至少從眼下來看咱們不僅是插不上手,也根本不能插手。”

說出這番話時,唐成真是又恨又不甘心,自打當日在山南東道道衙裏從於東軍的那份山川地理圖上看清楚龍門縣的位置之後,三千裏的行程中他想得最多的就是借助龍門特殊的地理位置發展商賈貿易,這原是他預定的施政核心,本想著只等想辦法解決了奚人的問題,實地考察了縣內通往草原的道路狀況後就開始著手修路,鋪展貿易的,孰料今天卻從來福口中得知了這麽個消息。數月的憧憬與思慮瞬間毀於一旦,怎不令人恨而不甘?

沒有了商賈貿易這條路走,即便是解決了奚人的問題,如此貧瘠的龍門縣又該從那兒打開局面?

“大官人,屬下還打探到一個消息。”說話的自然是來福。

唐成被他剛才那個消息撩撥的欲仙欲死,此時心情實難平靜,聞言恨恨聲道:“說。”

“我往白陽鎮的時候聽說了一個消息,廣邊軍中許多軍士的家人在關中生存艱難,距離親人又遠,遂有意遷來媯州,賈子興為了此事已經跑了兩趟刺史府,目前看來似乎並沒有什麽進展。”

“嗯?”聽來福說完,焦躁的唐成漸漸停住了腳步,疑惑問道:“竟然此事?”

廣邊軍的家人竟然要遷往邊境之地的媯州!這消息乍聽之下真是匪夷所思,也正因為如此,來福當日聽到這個消息後相關的一切就分外留心,現在可算是派上了用場,“我最開始聽到的時候也覺得不可能,因就仔細打問過原委。其實不止是本朝,前朝裏歷來邊患最重的地方就是在東北。”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這是唐代邊塞詩大家高適的代表作《燕歌行》開篇之句,講的是開元年間邊鎮大將張守珪“隱其敗狀,而妄奏克獲之功”的事情。唐人作詩素好以漢代唐,詩中雖言漢,說的其實就是唐朝當下的事情。而“漢家煙塵在東北”點明的就是唐代邊防的現狀,因為東北邊疆少數民族最多且並無統一政權,是以東北邊境上最易生亂,這一點唐成後世裏在課堂上也聽老師講過。

見唐成點頭,來福話語不斷的接著道:“正因為東北邊患既多又重,所以自從國朝初年起駐守此地的邊軍選的就是最精銳之師,這些人的家鄉幾乎都是在關中。”

關中就是指長安所在的關中平原,最是膏腴之地,當初李唐打下江山之後實行府兵制,其中在給立功最大的精銳之師們授田時就分在這塊地方,這個唐成倒是知道,只是如此以來他就更想不明白了,“關中膏腴,那些個軍士的家人又怎會舍得搬來此地?”

“關中是好地方,可是那塊兒田地太少啊。”自打跟了唐成之後,來福還真是很少看到唐成迷惑犯糊塗的樣子,此時終於見到這景象,臉上雖然還繃著,心底其實早忍不住笑出聲來,“從太宗爺爺朝到現在,要說天下人口增長最快,授田最少的地方就是關中,聽白陽鎮上那些個軍士們說,關中要是一趕上災年,就連皇帝也得往東都趁食。”

來福嘴裏蹦出的這麽個新鮮詞兒唐成後世裏在史書中看過,也有另一種說法叫“就食。”說起來唐朝的關中就有點類似於後世的北京和上海,地方太好,所以極容易在狹小的區域內集中大量的人口,這時候的農業生產與運輸能力又遠遠無法與後世相比,結果就是一遇災荒之後,面積並不大的關中地區糧食供應就接濟不上了,到這個時候皇帝就帶著宮人及大臣往東都洛陽趁食,從高宗朝開始這樣的事情就發生過,前朝就更不用說了,則天武後之所以幾度欲遷都洛陽,除了個人喜好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於保障都城糧食安全的考慮。

至此,唐成已是恍然大悟,合著這些軍士們的家人想遷往媯州的原因倒跟龍門縣中的很多人一樣。

“也不僅僅是為了這個。”來福一邊點頭一邊補充道:“十五成丁之後,這些府兵戶出身的邊軍就要開始服役,直到六十歲才算了結,這其間每三年裏就有兩年時間不是在邊塞就是在往返邊塞的路上,家人們實也是耐不得分離之苦,既然留在關中生活也艱難,倒不如搬過來好歹換一個家人團聚,這些壯年邊軍其實都是家裏的頂梁柱,住的近些也能給家裏有個照應。”

嗯,這倒跟後世的隨軍一個性質,徹底搞明白之後,唐成再看來福那張說得興起後眉飛色舞的臉就有些不舒服了,“這麽重要的消息怎麽不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