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6章 內外交困的李隆基

歷史上,肅宗李亨和西逃蜀中的李隆基分道揚鑣之後,在一幹文武的擁護之下撤往朔方靈武,然後在靈武登基稱帝。李隆基彼時已經失盡人心,李亨則因為百般受到迫害而在民間加了不少同情分,再加上啟用了郭子儀等人,奪回長安和洛陽之後,皇位總算坐穩當了。和當初李隆基防著兒子一樣,李亨也同樣防著老子,連高力士玉真公主等人也全都遠遠放逐了出去,於是李隆基這位太上皇臨死的時候,不可謂不淒涼。

然而,由於肅宗代宗兩代天子的疑忌以及掣肘,平叛始終不順利,最後還是因為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人先後遭遇一模一樣的子弑其父,以至於叛軍內亂,大唐這才艱難地將這場安史之亂給徹底平息。而作為平亂的功臣,除了郭子儀,李光弼憂死,仆固懷恩叛死,來瑱冤死,其他的悍將沒幾個有好下場,而宦官也是自此開始橫行中唐晚唐。杜士儀從前每每讀到這段歷史,總要罵一句活該。

然而現如今,李亨和廣平王建寧王全都死了。李隆基至今尚未冊立太子,而剩下的諸王之中,甚至連榮王這樣頗有文名的都找不出一個來。即便如此,這些龍子鳳孫們跟著陳玄禮回到長安城,面對完全空虛的東宮,還是有不少人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熱情。大約是看到李隆基這個天子沒了從前說一不二的那種威嚇力,當初十六王宅中那些監院中官也跑的跑,散的散,第一次翻身做主的他們頓時空前活躍了起來。

什麽宗室駙馬不得交接外臣,這樣的禁令全都被他們拋到了腦後。從裴寬到王縉再到杜士儀推薦入朝的那些昔日幕佐,尤其是那座宣陽坊杜宅和平康坊崔宅,眾多天潢貴胄都想探一探風聲。當然,也有很想表現自己的諸如盛王李琦,直接跑到裴寬面前,慷慨激昂地表示想要帶兵前往洛陽平叛,被這位左相敷衍了回去之後,他甚至跑到長安城中想要招募市井勇士,最後還是被杜幼麟半強硬地帶著飛龍騎給請回了十六王宅,這才總算老實了一點。

正是因為發現被自己壓制了大半輩子的兒孫們竟是一個個全都蹦跶得無比歡快,李隆基方才更不敢在他們當中選擇一人任命為招討元帥。杜士儀當初就提請過此事,他就含含糊糊不願答應。因為他實在是擔心,只要這樣的任命一下,那個被選中的人就會以叛軍勢大為由,請求出潼關前往前線,然後借著軍中的支持,回過頭來淩迫自己這個君父。

想當初,他不就是這麽對父親睿宗李旦的?即便是那些看似老實沒有外出的,他也不敢絲毫掉以輕心,就怕他們是為了麻痹自己。太上皇的日子有多難過,他從父親睿宗李旦的身上已經看得很清楚了!

李隆基本打算強行任命吳王李祗為招討元帥的,可只是透出了這樣一重意思,裴寬便表示堅決反對。這位左相年輕的時候喜歡硬頂,連王毛仲的面子也不買,可後來官越做越大,又越發信佛,性子也綿軟了很多,更因為先後經歷李林甫和楊國忠時期,更多的時候只是綿裏藏針。可自從成為西京留守一手組織了長安保衛戰之後,裴寬就一反常態變得強硬了起來。李隆基至今還記得裴寬那時候的勸諫。

“吳王能夠在河北河南以及都畿道幾乎全部淪陷的時候挺身而出,確實是宗室當中的不世英才。如若如今是承平盛世,假以時日,吳王必定是又一個信安王。可現在時機不對,叛軍仍然勢大,河隴正在抗擊趁火打劫的吐蕃人,北庭和安西則是一面要出擊石國,一面要和葛邏祿周旋,平叛的主力就是朔方、安北以及河東三路大軍,以及被規勸後反正的懷義可汗,吳王如為征討元帥,軍中民間全都會有各式各樣的猜測!”

裴寬這番話在義正詞嚴的最後,還算是婉轉的——否則他難道直說,陛下有那麽多兒孫,一個個都信不過,難不成打算把帝位傳給吳王?

既然知道中書門下兩省可能通不過,政事堂的裴寬就第一個不答應,李隆基方才會瞞著高力士,派出僅有的心腹千辛萬苦抄小道去見李祗,送去了自己的中旨。盡管是中旨,可當年中宗和睿宗那會兒都有過墨敕斜封官,他猜度著李祗只要有一丁點野心,就會借此站出來。這個時候面對既成事實,只要他在長安強硬一點,杜士儀人不在,裴寬難道還能硬逼著他收回成命?所以在他看來,這是堂堂正正的陽謀。

可人去逾月,杳無音信,只有前線不斷傳來的捷報,今天說杜士儀和郭子儀又收回了那些城池,明天說叛軍狼狽奔逃,後天又是哪幾個叛將投降……總而言之,一連串消息讓長安軍民無比振奮,卻讓李隆基這個天子越發如坐針氈。他甚至打過派宦官前往前頭監軍的主意,可外間早已把邊令誠貽誤軍機禍國的事給宣揚得滿城皆知,如果不是邊令誠已經死了,只怕會被滿城的唾沫星子完全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