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6章 滅國之功何不圖?

既然知道回紇之主骨力裴羅野心勃勃,而且尚在盛年,又曾經讓張興向自己轉達了聯手覆滅突厥的提議,杜士儀可不想將這種事拖到回紇抑或是拔悉密葛邏祿搶先對天子提出,幹脆就直接對李隆基明說了。而他這樣直截了當的坦陳態度,無疑讓李隆基頗為滿意。在沉吟片刻之後,李隆基就原封不動地將這個問題打了回來。

“君禮怎麽看?”

今日相見,李隆基先是親昵地直呼杜十九郎,而後又改稱杜卿,如今又呼他表字,杜士儀隱約能夠體會到其中的細小差別。在當初張興從西受降城回來,他就一直在仔細考慮這個問題,中間也和一眾親信文武商量過此事,如今天子垂詢,他故意思量了一會兒,這才欠了欠身。

“陛下,當年太宗皇帝命李靖帶兵征戰東突厥,是因為突厥當年時常出兵南下騷擾,甚至一度在太宗皇帝即位之初,率兵十萬直達渭水,故而後來發兵征伐名正言順,而太宗皇帝得衛國公李靖擒獲頡利而不殺,亦是為時人稱道。如今回紇三部雖提出願為大唐覆滅大唐,可即便真的成了,將來三部之中很可能會有一部脫穎而出,成為雄踞北面的霸主。如今他們固然恭順,日後是否會恭順,那就未必可知了。”

“你的意思是,將拔悉密、葛邏祿、回紇這三部的提請置若罔聞,只當沒這一回事?”

李隆基的口氣雖然並無慍怒,但杜士儀還是能夠聽出那隱隱的不快。自從太宗受各部的天可汗稱號以來,大唐的歷代皇帝雖然不像太宗那樣,正式受各部上天可汗尊號,但對外詔命全都以皇帝天可汗自稱,而各部上表,也常常以天可汗之名稱呼大唐皇帝,一直到開元都是如此。然而,在李隆基看來,這終究和太宗皇帝還有差距。而如今的突厥,最讓他無可忍受的就是登利可汗的封號。

所謂天可汗,較之當年隋帝的聖人可汗更加尊貴。因為天在突厥語中兼具高尚以及權力的意思,若是將天可汗中的第一個天字按照突厥語音譯,也就是登利可汗,或者叫騰格裏大汗。登利可汗既沒有默啜可汗的勇武,又沒有毗伽可汗的智慧,卻竟敢僭稱天可汗,這怎不教素來自視極高的李隆基惱火?

因此,杜士儀立刻搖頭道:“陛下,臣並無此意。東突厥已經覆滅於貞觀年間,默啜崛起之後,方才再次據有故地,默啜也好,毗伽也罷,其實名不正言不順,如今這登利更只是跳梁小醜,原本就是僭稱可汗,所以陛下代天征伐,原本就是理所當然。”

見李隆基果然面露欣然,他便繼續說道:“可是,漠北倘若少了一個突厥,卻多了一個另外一統的大國,於我大唐有害無利。所以,不能放任拔悉密葛邏祿回紇三部行事,需得控制他們的進度。”

李隆基雖說渴望覆滅突厥之功,可還沒有就此昏頭,杜士儀的言下之意他很快就聽明白了。他當即頷首道:“你所言也不無道理。那你說該當如何?”

“此次陛下千秋節,回紇三部都派了使臣來朝覲道賀,突厥牙帳卻並無半點動靜,以此行文問罪,這是其一。”

杜士儀言辭犀利地指出這第一點,果見李隆基欣然點頭,他便繼續說道:“倘若突厥惶恐派出使臣,則陛下可以進一步要求,讓突厥遣王子前來國子監。這並不是質子,須知就連渤海,也有王子在兩京隨侍,陛下作為天可汗,藩屬派王子入京隨侍,這是應盡的義務。這是其二。”

渤海新羅之類全都是小國,因此王子乃至於貴族子弟在大唐太學中求學的情形司空見慣,至於突厥吐蕃這樣的大國,就很少出現如此例子了。想到如果突厥不肯,異日出兵就有相應的口實,如果肯,自己讓突厥臣服,此等威勢就會傳遍天下,李隆基又輕輕點了點頭。

“突厥自從默啜以來,雄踞北疆,鞭笞驅策諸部猶如仆隸,如今雖說已經日暮西山,可妄自尊大的習慣,不是那麽容易改變的,否則,伊然即位月余便突然崩殂,登利也不會取了那樣的尊號。再加上有拔悉密等三部居中作梗,十有八九突厥會以虛詞搪塞,未必就此奉詔。如果是這樣,先斷其互市,對突厥之中的實力派加以籠絡,甚至可許以冊封,譬如登利得位不正等等均可作為理由……”

接下來,杜士儀對拔悉密三部的反應,動向,彼此之間的關系,骨力裴羅的野心……林林總總全都對李隆基做了一個詳細的剖析和說明。足足耗費了大半個時辰。因為事關滅國之大事,李隆基沒有半點不耐煩,一邊聽一邊不時提出種種問題,杜士儀亦是不斷修正,而一旁侍立的林招隱不免就呆得有些無趣了。可這種場合能被留下就意味著信任,他只能耐著性子站在那兒,不時更換雙腳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