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江山一盤棋(三)(第2/3頁)

大秦兵出函谷關,需以陜縣為橋頭堡。

六國兵臨函谷關,也希望以陜縣,作為一個撬動關中的支點。

以說,在關中老秦和山東六國的博弈之中,陜縣是一要的棋子。

然而在始皇帝橫掃六國,統一了天下之後,陜縣的重要性,就漸漸的被人所忽視掉了。

在周章攻破函谷關的時候,公叔繚曾說過:“周章運氣太好,也是函谷守軍太過松懈。他繞陜縣攻伐函谷關,若是先帝在位時,只需區區萬余兵馬,就能讓他百萬大軍~<櫓灰飛煙滅。”

由此,可見陜縣之重要性。

這也難怪,始皇帝統一六國之後,正處於一個人才凋零的時期。

周章,不過一昔年楚軍的中層軍官,乃至於項籍,也是精於戰術,而戰略之人。這許多人,在有意無意之中,忽視了陜縣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各路諸侯忽視了,甚至連秦人也忽視了。

張良重提陜縣,無異於給劉打開了條思路。

他沉吟片刻,接著說:“我以一軍,占領陜縣之後,輕兵出擊,再取風陵關,先生以為何?”

這風陵關,相傳是以軒轅黃帝麾下大將風後之陵葬於此,而,後世有稱之為風陵渡。

此也是河東關中與三川郡三交匯之所,乃兵家要地。

戰國時,秦魏兩國多次在風陵渡交戰,以爭奪關中河西之地。如今,已經被人們所忽視。

劉+若得風陵渡,就等於連接起河東河西之地,具有非凡的戰略意義。

張良的眼睛,更亮了……

他喜歡這種感覺,|合拍的感覺。

當初他選擇劉邦為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劉邦和他的合拍。而如今看來,劉似乎比之劉邦更能理解他的意圖。與這樣的人君合作,想必會非常的快意。張良臉上的笑意,更濃。

其實,自他被俘那一天起,張良就在考慮一個重要的問。

是生,亦或者死?

生,很簡單。

他相信自己若是要投降劉,劉絕不會推拒。可問是,若他不能得劉的重用,活著又有何意義?死嘛,就更容易了!在被押解鹹陽的途中,張良至少有一百個機會,自盡身亡。

然而他刻苦修學,還沒等施展出來,就一命嗚呼,豈不是遺憾?

此時的張良,與十五六年前的張良,思想已經有所不同。特別是在韓王成死後,張良的觸動很大。他從狹隘的消滅老秦,復韓國的思想中解脫出來,開始把目光放在了逐鹿天下之上。

這也是他選擇劉邦的重要原因……

他詢問劉,是考核劉+是否能符合他心目中的人君要求;他詢問陸賈叔孫通,是想要知道,在劉的麾下,是否會有人制約他的發揮。很好,劉+的反應不差,而陸賈和叔孫通的回答,也讓張良感到滿意。當然了,他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如陸賈或者叔孫通那樣得劉+的信任,想要達到自己在劉邦帳下的地位,只怕不太現實。因為,從陸賈口中,張良得知了蒯徹和陳平的存在。這謀主之位,只怕難以得到;不過被劉所倚重,倒也不太困難。

張良說:“其實,取陜縣,占風陵渡,並不只從軍事的角度而言。”

劉連忙說:“還請先生指教。”

“唐王據關中,以北疆與巴蜀為兩翼,其勢若振翅翺翔於天際的鯤鵬,可謂是盡得天時。

可是,楚項之勢,亦不輸於唐王。

他麾下有範增陳嬰,皆智謀之臣……若函谷不能克,必轉而據守~陽,得河南而望三齊,靖河北而犯北疆。如此一來,唐王就只能以守為主,加之關中厭戰,非十載而不得靖天下。

唐王以為何?”

劉連連點頭,“先生所言極是。”

“唐王縣,一來可拒敵以函谷之外,二來能振關中百之心。”

“可有其三?”

張良笑道:“唐王切莫心急,待我慢慢說來。

如今山東以楚項為大,然則諸侯卻非一心……唐王占居陜縣,可用少數之兵,牽制楚項之兵。

與此同時,說服三齊和楚魏,於楚項身後出擊。

而唐王占領風陵渡,隨時可威脅河東,則使楚項河北之兵馬,一時間難以聚集全力。如此一來,山東局面必然成就一盤散沙,難以聚合。楚項只能以三川為據,疲於應付各路人馬。

不出一載,唐王就可平靖山東,奪取江山。

這就如同一盤棋局,唐王若能奪取了陜縣,就等於占居先手之利。一著先,而步步先……”

劉頓時恍然大悟,起身向張良揖到。

“我欲請先生出手相助,助我下贏這一局棋,不知先生可願否?”

這個時候,劉+已無需去考慮張良究竟是出於什麽樣的心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的確是有神鬼莫測之智。這陜縣一子落定,則盡顯張良才能。若不能收為己用,就只有將其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