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二章 如此簡單 ( 4511 )(第2/3頁)

難道不是軍師所為嗎?

董撓著頭,非常困惑。

劉先在這個時候被緝拿,未免太巧合了些。若說他謀逆……哈,怕是沒有多少人會相信吧。

和閔貢又交談了一會兒後。董告辭離去。

回到家中,剛一坐下來,就有家丁前來稟報:“老爺,中常侍楊謙,在府外求見老爺,說是皇上有請。”

還真地是忙啊!

董本來想忙裏偷閑那麽一天,可不成想是越來越繁忙。

連忙道:“有請謙公!”

不一會兒。楊謙進了書房。向董施了一個禮,恭聲說:“大都督,皇上說請大都督往柏梁台一敘。”

又是柏梁台!

董對那個地方其實挺膩歪,可既然是劉辨派人前來相請,自然也不能拒絕。

當下換了衣衫,和楊謙一起離開大都督府。在往未央宮的路上。董試探地問道:“謙公,可知道皇上讓我去,有什麽事情嗎?”

楊謙一笑,“大都督放心……皇上只是覺得,少與大都督交流,故而請大都督前去一敘。”

交流?

董拿不準劉辨是什麽意思。

但有一點他已經知道,劉辨本身似乎並沒有什麽想法。那一日封國的奏折,怕是和劉辨無關。因為在那一天之後,二十余日中,劉辨沒有再提出封國的事情。即便早朝時有宗室提出,他也含糊著岔開話題,很顯然對這件事沒有半點興趣。也就是說。所謂封國,很可能是宗室的想法。

不過這猜想終究是猜想,董也弄不清楚劉辨的腦袋裏,究竟是怎麽考慮。

也許今天這會面,和此事有關吧……

不知不覺。董隨著楊謙。已來到了柏梁台外。

就在董進未央宮地時候,杜郵堡地一間囚室裏。兩個少年正面對面的坐著。

一個是董冀。

另一個年紀比董冀略小一些,看上去有些單薄,眼睛很大,眸光兔脫,透露出一絲詭詐之氣。

嘴角微微上翹,臉上卻帶著不屑的表情。

“大公子原來只這些手段?栽贓陷害,不過是小人作為。”

董冀面色平靜,看著那少年。少年的話語中帶著嘲諷之意,可是董冀,卻恍若沒有聽見似地。

“周不疑,依你之見,我當如何?”

少年正是劉先的外甥周不疑,聞聽董冀的問話,冷笑一聲道:“你該如何,是你地事情,與我何幹?”

董冀笑道:“怎麽沒有幹系?這不僅幹系到你的性命,還幹系到你舅父劉先的一世英名……你說,若是那些酒囊飯袋知道,素以剛直忠義而聞名的劉先劉大人,居然有一個反賊妹夫,會是什麽結果?周不疑,父周朝,母劉艾……中平四年,周朝隨長沙人區星謀反,劉艾懷六甲,故而被送至零陵兄長劉先之處。中平五年時,周不疑生於零陵……嘖嘖,挺復雜嘛。”

周不疑忍不住激靈靈一個哆嗦,駭然的看著董冀,半晌說不出話。

“你自幼隨令舅父居於襄陽,曾師從多人……令舅父曾讓你讀書,但你卻說:學問是天生的,讀來何用……嘖嘖,真是夠狂妄啊。不過你的確是有狂妄的資本,建安三年時,年僅十一,即做平吳九範,為多人異之……卻不想被劉表稱之為小兒塗鴉,令舅父也因此失意。”

周不疑也不言語,只是咬緊了牙關。

董冀又拿出一紙公文,“嘖嘖,泰平元年隨舅父抵達長安,即語令弟寇封……哦,不是,應該是劉封說,漢室將衰,當亂而取之。他日若取天下,定勝那庸才百倍。這位庸才,又是何人?入長安後,請劉先獻拓本《四十二章經》,言:舅父若以此為覲見之禮,定能得帝青睞。”

周不疑感覺,遍體生寒。

他自詡聰慧,卻不想所作所為,竟似被人親眼看到一樣。那種赤裸裸的感覺,端的是難受極了。

董冀接著說:“劉先得長安令,你先獻出三策,言循序漸進,不出五年,就可掌控長安。其一,興衛軍,以分大都督府之兵事,減低我父親對長安地控制力;其二,將我父立於風口,明升暗降,驅出長安……唔,這第三條就很有意思了,相信皇上若見到,定然非常生氣吧。”

說完,董冀把公文收起來。

“周不疑,你確是很聰明,一環套一環,暗藏殺機。但你卻忘記了一件事,你所設計的種種方案,若沒有執行者,憑借那些酒囊飯袋,恐怕很難實施……你說我黔驢技窮,卻錯了。我父掌控長安,我知道只要除去你,那計劃再美妙,也終是畫餅。我沒有興趣和你玩兒遊戲,能用最簡單的辦法解決,我絕對不會自找麻煩……只可惜,因你地聰明,卻連累了家人,可憐你那撫養你長大的舅父,可憐你剛來長安的母親,因你的聰明,都活不成了!”

董冀說的輕描淡寫,可周不疑額頭,卻滲出了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