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七章 僧與帝(三) ( 6199 )(第2/3頁)

剛要開口,突然間馬掛鑾鈴聲響,緊跟著馬蹄聲陣陣,由遠而近的傳來。一隊騎軍從啟夏門大街拐入了進昌坊中,為首是兩員女將,生的貌美如花,只是粉靨寒霜,一臉的殺氣在她二人身後,又有百余名女兵。

赫然正是董綠和任紅昌。

距離尚遠,董綠一聲厲喝:“誰敢動我相公,就先問問我手中的大槍。”

莫小看了這些女兵,長安人皆知,董府之中藏盡精兵。就算是那些帶有殘跡地奴仆,也能以一當十。至於董府女兵。源自於鸞衛營,是最早一批鸞衛女兵,更經歷過雍水畔的血戰。

這些女兵平日裏是不會出頭。

可是一旦出手的話,那絕對是毫不留情。

清一色地軟甲長槍,雖然只有百余騎,卻絲毫不遜色於那些衛軍。刹那間,就抵達山門外。

董綠和任紅昌,今日本來是陪著蔡琰和黃月英去長安郊外,看灞橋的風景。

董朔出事後。李逵奉命前來報信。雖然董朔是蔡琰地兒子,可是在董綠和任紅昌看來,卻無甚區別。聞聽董朔受傷,董綠和任紅昌勃然大怒。回府之後,立刻點起兵馬,殺將過來。

女兵一出現。令原本就緊張的氣氛,變得火藥味更濃。

董卻突然間笑了……

“綠兒,紅昌。不許無禮……劉大人說的不錯,正人必先正己。我隨是大都督,卻不能違背了律法。劉大人,我隨你去府衙。呵呵,只是我地這些部曲不過是看熱鬧,與此事無關。”

“不對,大人……他們人人都有份!”

僧人突然間開口,令劉先一怔,“大都督,此為何人?”

“哦。不過是大恩佛寺地邪徒,我正要帶回去審問。”

“既是邪徒,理應由下官處置。還請大人將這邪徒交給下官。一並帶回府衙中審問才是。”

董心中,殺機湧動。

劉先梗著脖子,凝視董,毫不退讓。

許久之後,董大笑三聲。“既然大人說了這話。我就將這邪徒交給大人。不過,若出了差池。就休怪我翻臉無情。”

“此乃下官之事,大都督還是先隨我回衙門吧。”

正說到這話時,遠處又傳來了馬蹄聲。

一個中年黃門趕了過來,跳下馬,手捧一卷錦帛,大聲道:“皇上有旨,請大都督速去見駕。”

這可真的是熱鬧地一天啊!

董忙回道:“臣遵旨!”

說完,也不理睬劉先,翻身上馬。

“你們先回家去吧!”

看似是向董綠二人交代,可是眼角的余光一掃董鐵。董鐵心領神會,輕輕的點了點頭。

過去一拳把那僧人打昏過去,扔在了劉先地面前,冷聲道:“劉大人,人已交出,還請保重。”

說完,簇擁著董綠和任紅昌,把夏侯曼掩護在其中,朝著大都督府行去。

“大都督今天一出門兒,就有人看到了……皇上聽說大都督回來了之後,還非常的開心呢。”

開心嗎?

只怕是不見得吧。

董不再詢問,卻思忖著長安目前的狀況。

看起來,這兩年的時間裏,長安的變化的確是不少啊……一群不知死活地東西,想要跳出來嗎?

哈,如此甚好,卻要看看他們能玩兒出什麽花招。

董心裏面一點都不擔心。

他相信,不論長安如何的變化,始終都控制在他的手中。因為在他地手裏,還有一張王牌。

漢帝劉辨,在柏梁台參佛。

說起這柏梁台來,卻有一番來歷。

據說西漢時漢武帝好神仙,修建了柏梁台,有設銅柱,高二十丈,大七圍,上有仙人墩承露,名為承露盤。取無根之水與玉屑和之後飲下,能長生不老……柏梁銅柱,是柏梁台的標志。

有意思的是,劉辨作為漢武帝的後人,並不好神仙。

也不會飲用什麽無根之水,卻選中了柏梁台為他參佛之地。也許這裏,真的可以和神靈溝通吧。

三國演義中,第105回曾提到了這柏梁台銅柱。

魏明帝命人拆毀了這柏梁台銅柱,取走承露盤……不知道今世這柏梁台的銅柱,能否保全?

董走進柏梁台中,就見這宮殿宛如大雄寶殿。

正對大門,擺放著一尊佛像。劉辨背對著董,跌坐於佛像前。正在煞有其事的念誦經文。

除劉辨之外,宮殿中再無旁人。

董靜靜的站立在宮殿門口,看著劉辨瘦削的背影,這心裏面卻不由得生出了難言的感慨。

如果不是他,劉辨許早就死了吧!

董地腦海中,浮現出第一次見到劉辨時地情形,一時間過往所經歷的種種,浮現在腦海中。

劉辨卻停止了誦經,緩緩站起。轉過身來。

兩年不見,劉辨地身上多了一種難以用言語形容出來的味道。董說不好那是什麽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