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三章 董氏一門 ( 7816 )(第2/4頁)

這是董俷在上一世就堅持的一個信念。

即便是重生於這個時代以後,在大多數時間裏,他還是保持這樣的信念。憑此,他結交了好兄弟,好部下。可是如果有一天,連這些人也要用手段的話,那實在是……

薰俷不想這樣,因為那樣子過活,真的好累!

******

初平二年二月末,殘破的陽,開始了大規模的修繕。

京兆地區地一場大戰,實際上對當地的百姓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危害。當一批批俘虜被押解往安定的時候,所有地人都露出了舒心的笑容。在他們看來。至少在今後地日子裏,陽不會再遭遇戰火。至於朝堂上的爭鬥,和平民百姓又有什麽關系?

豫州等地的百姓因流寇戰亂而流離失所的時候,京兆地區卻聚集大批的流民。

如何安置這些流民,成了董卓一系人馬在經歷大戰之後,首先要面對的問題。

因為眾多流民聚集在陽周圍。勢必會對整個司隸地區造成很大地影響。薰俷在和羊續、法衍相商之後,擬出了他自立門戶之後的第一份奏折,以解決這種狀況。

往年,流民聚集,大多是朝廷賑濟錢糧。

可實際上呢,流民往往因為這些賑濟

越多。畢竟不勞而獲的感覺,還算不差。

如此惡性循環,本就緊張的國庫又能支撐多久?

薰俷的奏折。一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以工代賑。由於流民過多,而朝廷也需要大量的人手來進行修繕。

招募流民重修關城,就可以獲得足夠的食物。

這樣一來,即可以解決李儒手中人手短缺的窘況,又可以安置一部分流民,無疑是一件大好地事情。

第二個部分則是建議在京兆屯田。

這個主意是由法衍提出,正值春耕好時節,京兆的確因早先的戰爭,還有董卓對陽大戶的血腥殺戮,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荒蕪。屯田之法。只招收精壯。在一方面可以加強京兆地區的兵力,穩定司隸局勢;另一方面,則可以消化一部分流民所造成的隱憂。

屯田之法自漢武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不過當時主要是為了蓄養戍卒。

京兆地區的屯田,卻是漢以來的第一次。由官府出官牛,每畝地需要交納十鬥糧草。京兆地區空閑有近四十萬頃的土地。按照羊續地計算,可以吸納至少三十萬流民。

按照十抽一的比率,京兆地區一下子就多出了三萬屯田軍。

且不說這三萬屯田軍能有多少的戰鬥力,至少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京兆防禦的壓力。

薰俷奏折中的第三部分,是遷移流民。

將滯留在京兆地區的流民,大規模地向邊塞遷移,特別是五原、梁山、北地一線。

大批的漢民湧入邊塞。可以進一步的同化邊塞胡人。

數量上的優勢,足以令漢民在邊塞立足。北地、石城靠近朔方,而河套地區,卻是一個巨大的糧倉。土地肥美。水草豐滿。舉法衍的統計,河套至少可以吞下百萬流民之巨。不但能緩解關東地區的流民隱患,還可以加強對邊塞的控制,一舉兩得。

不管楊彪黃宛等士人對董家如何地不順眼,可是在看到董俷的奏折後,也不得不連連稱贊。

也許真的是老天都在護佑董氏一門。

五十萬大軍沒有對董卓造成沖擊,反而令其勇武之名傳天下。

而這個董俷,即可以領兵打仗,也能夠處理內政,難道說,是天要亡當今士族嗎?

薰俷的奏折,被稱之為平流三策,很快就獲得了絕大部分人地相應。

薰卓二話沒說,命令李儒依照平流三策的內容實行。一時間,一筆筆錢糧調撥出去,一批批流民得到了安置,竟然使得董卓在京兆地區的威望,一下子達到了巔峰。

而就在董俷呈報平流三策的第二天,老夫人的車駕終於來到了陽城外。

老夫人進京,並沒有大張旗鼓。董卓原本是想要來個十裏相迎,但是卻被老夫人派人通知:莫要張揚。

的確,董卓如今正是在風口浪尖之上,一舉一動都被無數人所關注。

只好派董俷出馬,董卓則命人清理迎春門大街,收拾房舍,大開儀門,等待老夫人前來。

一大早,董俷領著王戎成蠡,率五百巨魔士,出城十裏相應。

晌午時分,一行車隊在官道盡頭出現,緩緩的行駛而來。那為首的,卻是一群盔甲鮮明的姑娘,旌旗招展,秀帶飄揚,一杆描金大,正中間寫著一個鬥大的‘虎’字。兩行大字,一行寫著巾幗不讓須眉,另一行則是‘敕勒川董’四個大字。

大之下,有一員女將。

胯下渾紅馬。掌中一杆竹絨大刀。身披荷葉甲,外罩大紅色戰袍,兩根稚雞翎飄揚。

粉面桃腮,一雙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