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章 俸祿三百石(二) ( 8309 )(第2/4頁)

可沒想到,那涼州羌人早不反,晚不反,恰恰是在這時候反。

偏偏又是董卓的家人力挽狂瀾,保住了隴西,還送來了李相如的人頭。說實在,何進在這之前,對這件事一點都不清楚。當初送戰報的時候,董俷存了一個心眼,派人八百裏加急送到陽,卻沒有去找何進,而是讓人轉交給了蔡。

蔡如今很清閑,對於爾虞我詐的事情是一點也不參與。

或是在家奏琴以自娛自樂,或者就是找些文士高談闊論。也正因為這樣,十常侍對他地敵意反而沒有了。而漢帝也因此而覺得開心,時常會找蔡來談琴論道。

也難怪,當皇帝可不是一個容易地事情。

整天裏要操心這個,操心那個,一邊要壓制士人地力量,又要平衡宦官和士人的沖突。

如果回家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做什麽事情,都有人蹦出來說三道四,那可真不是滋味。如今,蔡不再來煩了。反而讓漢帝想起來當年這個老師對他的教導。

那師生情可不是說斷就斷,一來二去,反而讓他們的關系更密切。

蔡送來了李相如的人頭,順便還誇獎了他那個未來學生兩句,卻讓劉宏想起了董卓。

見何進不說話,張讓笑了。

與趙忠使了一個眼色,趙忠立刻站出來說:“皇上,您今兒個一說,老奴倒是想起來了一件事情。如今太平道之亂已經平息,各地督戰地將軍們也都有封賞。好像卻沒有人提起過董河東地事情。聽人說,薰河東如今還駐紮在宛縣呢……

涼州,熟悉那些羌人地習性,且麾下又有精兵悍將,先生稱之為虎將。若由他出兵平叛,想必那些反賊定然是指日可破。”

漢帝聞聽,眼中透出喜色。

“還是阿母能為朕分憂。”

漢帝對十常侍的寵愛,已經到了無以復加地地步。對張讓稱之為阿父,對趙忠稱之為阿母,不僅僅是滿朝文武知道。就連陽城內的那些市井小民。也都有耳聞。

袁隗睜開了眼,眸中有厲芒閃現。

“大將軍,若非今日的事情,朕還險些忘記了……董卓立下大功,為何沒有封賞呢?”

袁隗搶先站出來,“皇上。此非大將軍的錯。實乃老臣的疏忽。早些時候。大將軍曾提起過對薰卓的封賞。只是因薰卓的身份緣故,老臣也有些猶豫。不知如何呈報。”

“身份緣故?此話何解?”

“那董卓本是涼州六郡良家子的出身,沒有任何功名,封賞太過了,恐怕不好。”

“功名,功名……”

劉宏突然發火了,“爾等都有功名在身,這全天下地孝廉、茂才更多不勝數,可誰能為朕分憂,誰能為朕平定反賊?你既然不好呈報,那就不用再呈報了,朕自有主張。”

一句話,說的滿朝文武臉通紅。

袁隗看了何進一眼,而何進則感激的朝他點點頭。

意思是說:太傅,你這個人情,我心領了!

“傳旨下去,董卓功勛卓著,乃我漢室棟梁。封其為前將軍,東鄉侯,令涼州刺史,總督涼州軍政,務必要盡快平定涼州之亂。趙忠,你立刻派人前往宛縣,責令董卓盡快動身。”

“老奴遵旨!”

“皇上,不可……”

王允站出來,大聲說:“宛縣距離涼州尚有路程,有道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董卓就算現在領旨,只怕……臣保薦一人,冀州刺史盧植,頗有才幹,更一舉平定冀州叛亂,文武雙全。可命盧植領兵掛帥,冀州距離長安不遠,可命他平定三輔,總督涼州。”

“這個嘛……”

劉宏有點猶豫了。

盧植這個人,才幹是有的,而且當初還是老師蔡所推薦,確實是個合適的人選。

張讓突然開口:“皇上,老奴也以為,盧子幹最為合適。”

這句話一說出來,令滿朝文武感到奇怪。怎麽張讓今日變了性子,和王允等人一個鼻孔出氣?

“哦,阿父也覺得盧植合適?”

“槐裏侯盧植的確合適,且其人也頗為忠心,確實如王議郎所說的那樣,文武雙全。”

不知為何,袁隗、何進還有王允,心裏都咯噔了一下。

張讓耷拉著眼皮子,面無表情的說:“盧植先定冀州,而後有平定青、幽、兗三州之亂,其功勛可謂是無人出其左右。民間甚至有民謠唱: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盧植兮復安居……老奴以為,盧植出兵,反賊當不攻自破。”

毒,這老閹貨真***毒!

何進看著張讓,心裏道:你把那歌謠說出來,皇上還怎敢再用盧植?

他對盧植倒是沒什麽好感。反正是個拉攏不得地家夥。反倒是王允,臉色頓時鐵青。

暗道一聲:不好,只怕子幹先生危矣。

果然,漢帝一聽這話,臉色就有點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