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烽火葭萌關

對於李儒的歸隱,從內心而言,曹朋並不太情願。

雖然他而今有龐統法正,都是三國少有的人傑。但相比之下,二人與李儒相比,還是少了些經驗。也許他們的能力,的確是高於李儒。可是在經驗上,終究有些不足。自黃巾之亂,到初平二年……李儒為董卓運籌帷幄,從一個西北良家子,世人眼中的土豪鄙夫,而成為影響漢室命運的關鍵人物。在這期間,李儒絕對是出力不少,甚至是居功甚偉。

在董卓前期崛起的階段,幾乎是李儒一手為他謀劃。

可惜到最後,隨著董卓的地位越來越高,哪怕李儒是他的女婿,也漸漸疏遠,甚至有些提防。

後世曾有人說,如果董卓去郿塢時,帶著李儒同去。

那麽王允的連環計很有可能,以失敗而告終。恰恰是李儒,最先覺察到了呂布的不臣之心,勸說董卓讓出貂蟬,以進一步拉攏呂布。但董卓沒有同意,更因此對李儒生出了怨恨之意,把李儒留在了長安城裏。

關於董卓和李儒的間隙,最明顯的例證,就是當董卓興高采烈返回長安,準備接受禪讓的時候,李儒事先竟然一無所知。這麽大的事情,謀主竟不知曉,可見董卓當時對李儒,已經是完全拋棄,甚至不復信任。

自歸附曹朋以後,李儒很少出謀劃策。

但每一次出謀劃策,都能讓曹朋逢兇化吉……

至於後來,主持西川大局,李儒可謂費盡心思,令整個益州出現混亂。

“先生這一走,誰又為朋保駕護航?”

曹朋這句話,可不是客氣。

李儒表面上雖然沒有為他出太多主意,但是卻給了一個明確的方向。

比如當初李儒就曾建議他,勿論曹操對他是升還是降,別想太多,只管照吩咐做便是。這聽上去似乎算不得什麽,但卻為曹朋在曹操心目中,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只忠於曹操,其余人,皆不足為慮……這也是後來不管曹朋怎樣胡鬧,曹操都包容下來的重要原因。因為曹操知道,曹朋是他手裏一把鋒利的寶劍,而且只聽命於他,這便足以讓曹操放心。

李儒笑了!

“公子何必難過?以公子今日之地位,其實已經少有人可以動搖。大王對公子的器重,無需擔憂,公子而今只需要記住一件事,那邊是水滿則溢,過猶不及。此次西川大亂,大王一定會重新啟用公子,但公子定要小心,此戰不可以推進太快,更不可以率先進駐成都,否則必有禍事。”

言下之意,便是要曹朋磨洋工。

初時,曹朋猶自不解。

然則等李儒離開後仔細思忖,卻發現這句話裏,飽含深意。

他的功勞已經夠多,夠大……

而今官拜新武侯,升遷的空間已經不大。這還是曹操刻意壓制的後果,否則曹朋而今,至少能位列三公。以三十歲年紀,位列三公,自古少有之。這些人,往往不得善終。特別是在改朝換代時,往往會成為第一批冤死鬼。

原因?

非常簡單!

功高震主,賞無可賞。

如果真到了這地步,為臣子唯有謀逆,為君主則心生忌憚。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便是貞觀末年,李世勣被李世民貶去了邊郡。按道理說,李世勣又沒有犯什麽罪過,李世民為何貶他?就因為李世勣的功勞太大,而李世民身體也一日不如一日。李世民對身邊人說:我今日貶他,就是為了日後雉奴提拔。如此一來,李勣就會對雉奴心懷感激。

而雉奴,也不必擔心李世勣心懷不軌。

若我現在繼續為他升官,等雉奴登基時,又如何賞賜他呢?

這道理,李世民清楚,李世勣也很明白。

而今李儒對曹朋這一番話,頓時讓曹朋警醒起來。

最近的日子,實在是太過於逍遙。以至於曹朋,漸漸失去了警覺之心。

李儒的話,無異於醍醐灌頂,讓曹朋重新警惕。

就在李儒離開國內城,數日後,曹操派遣常侍越般來到國內城,命曹朋即刻趕赴鄴都。

同時,曹操罷曹朋五軍大都護之職,以張遼代替。

拜龐統侍中,都護太監,繼續負責府兵推行。

曹朋接到了命令之後,也不遲疑。

他先把越般安排好,便立刻召集眾將,準備趕往國內城。

在離開國內城前,曹朋自然少不得與呂藍又一番抵死纏綿。雲雨過後,他輕聲道:“玲綺,我此次返回中原,短時間內,恐怕難以再與你相會。本來,我應該把你和念兒一同帶回去,但現在,時機尚不成熟。不過將來,我總要把你和念兒接到身邊,一家團聚。只是如此一來,你恐怕要失去很多東西。不知你是否能夠舍下,而今這呂漢女王之位?”

呂藍聞聽一怔,頓時瞪大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