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上魏王治荊南策(第2/4頁)

“那麽設立此府,當以何名?”

“大行……可設立大行府,治都督,比兩千石。名義上歸於大鴻臚卿所轄,實際上卻由大王執掌。於禮法上,無人能說出不是,而於大王而言,一可以治荊南,二可以獲得一處豐富兵源。”

大行府都督?

曹朋記不得,歷史上是否出現過這麽一個官職。

不過於曹操來說,這應該不是什麽大事。畢竟曹操把持朝政以來,已經設立了不少新的職務。令工作細化,更加具體,也使得這效率更高。

“就依士元孝直所言,你們立刻準備,做出奏折,我明日就送去王都。”

“喏!”

所謂師出有名。

先把無當飛軍的名,正下來,再進行細節的安排。

似馬謖、向寵、鄧艾,都是那種統兵的將領,而孫紹雖被幽居,卻熟知江東兵馬的習性。

曹朋博采眾長,討論這無當飛軍的具體事宜。

首先,要確定無當飛軍的衣甲裝備。

歷史上無當飛軍身披鐵甲,雖然防禦力增強,卻在某種程度上,令負重增加,降低了靈活性。可是,如果以皮甲為主,未免又顯得有些單薄。

最終曹朋選定,在皮甲下鑲嵌鐵片,一方面可以減少重量,二也可以增強防禦能力。兵器還是以武陵蠻最為熟悉的弓弩和毒箭為主。曹公連弩,配以鋼矢。毒藥自有武陵蠻人解決,也可以讓華佗設法調配。

但連弩毒箭,都是遠程兵器。

在山地間用刀劍,肯定不太合適,而且與武陵蠻而言,那東西也太過奢侈。

“老師,我印象裏,曾在賀齊叔父那邊,見過一些山越兵器。”

“哦?”

“山越人好用一種名為鐵鑹的兵器,配以小盾防身,威力極為驚人。山越人稱之為排鑹手,近戰時威力巨大。而且,這鐵鑹和小盾,打造起來方便容易,也不是很重。賀齊叔父說,當初山陰之亂時,山越排鑹手,給他制造了不小的麻煩……若不是後來他用計,未必能勝得過。”

賀齊,在演義當中,並未登場。

但是在正史裏,這賀齊賀公苗,卻是江東一員上將,更是智將……

孫策早期征伐會稽,可以說這賀齊,有一半以上的功勞。甚至相比下,他的功勞比周瑜還大。不過周瑜好水戰,賀齊善於山地戰,性質不同,兩人也沒什麽矛盾。孫策死後,孫權曾有意對賀齊進行打壓,可是卻又擔心賀齊背後,龐大的會稽士族力量,最終也只能與賀齊妥協。

不過,也就是因為這原因,賀齊在孫權掌權後,幾乎少有統兵機會。

一直為會稽太守,坐鎮山陰,震懾山越。

用陸遜在私下裏與曹朋的通信而言:“征伐江東,有兩大難處。一為水軍,守禦大江天塹;二為賀齊,最善陸戰,雖友學未必能與之爭雄。”

賀齊,是一個孫權埋沒的名將。

終其一生,都是治理地方,打擊山越。

雖然才能卓著,卻因為對孫策的忠心,乃至於比周瑜都有不足。不管怎麽說,周瑜是水軍大都督,而賀齊,卻始終留在會稽,未曾出戰……

曹朋當然知道賀齊的厲害,但是卻沒有太多的交集。

眉頭緊蹙,他沉吟片刻後問道:“伯文,能畫出那排鑹的模樣嗎?”

“當然可以!”

一旁馬謖,立刻鋪開了紙張。

鄧艾則拿出一支炭筆,遞給了孫紹。

孫紹想了想,在紙上畫出排鑹的形狀。說穿了,那鐵鑹就是一種類似於短矛的兵器。不過比短矛更短,甚至不足兩尺五寸。刃長一尺,成扁平狀,兩面開封,中間凸起……有點像三尖兩刃刀,但更細,更窄。

排盾比普通的團牌要小三分之一,但拿起來更加方便。

武陵蠻人的個頭,普遍偏低。若團牌太大,則會成為負擔。這種山越團牌,明顯更為合適。

曹朋大致上了解了排鑹的形狀後,便使人找來了祝道。

祝道,而今為將軍府掾屬,與王雙共同執掌闇士。

“你立刻持此圖,趕赴滎陽。請王榮太守代為加工,打造這圖紙上的兵器。而後,我給你三十天時間,與史老大一起研究出一套使用排鑹的招數,方便在山林之中使用。不必太復雜,簡單明了,而且盡可能發揮出這排鑹的威力即可。”

史阿身為東漢末年一代劍術宗師王越弟子,其武學底蘊之高明,自不需贅言。雖然瘸了一腿,殘了一手,可是在這些年來,卻憑借其底蘊,創出左手劍,變得更加厲害。在去年與雒陽幾位劍手交鋒中,幾乎無一人能抵擋他三招,重又恢復了當年聲望。

不過,史阿在恢復了之後,依舊留在滎陽,過一種閑雲野鶴般的隱士生活。

曹朋把當初蔡琰的那個莊子,贈給了史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