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曲有誤,周郎顧

男人長得率沒錯,但如果長得讓別人感到自卑,那就是大錯特錯。

說話的人,年紀大約在二十二三,身長八尺,即不是那種魁梧壯碩,也非是單薄瘦弱。有時候,形容女人常用‘多一分則胖,少一分則瘦’。這句話用在來人的身上,同樣適合。

胖瘦恰到好處,姿容更是俊美。

臉頰的曲線很柔和,沒有刀削斧劈的棱角,但是讓人覺得很舒服。

一襲青衫,罩一件月白色禪衣,長發盤髻,覆一面方巾。步履中透著一股悠然的從容,顧盼間更顯傲然風姿。來人一出現,令眾人頓時生出自卑的感受。荀衍等人也算得上美男子,可是和來人一比,卻明顯落了下風。和風卷衣袂,飄然若仙人,正是曹朋此時的感覺。

來人身後還跟著一個青年,也是相貌堂堂,衣著不俗。

這兩人一出現,立刻搶了所有的風頭。

只一句話,令張昭頓時眉開眼笑。原因無他,只因這人一出現,解決了他一樁天大的麻煩。

此次在太湖畔試探,張昭是有備而來。

本想要借此機會,給荀衍一個下馬威,而後到了吳縣,便可以占居上風。

哪知道,荀衍還沒有出手,荀衍的小書童就先行發難。那一闕七言,雖非時代的主流,卻頗有清遠高潔之氣。如果張昭不能夠迅速應對出來,這一次試探,反而會讓他丟了臉面。

要知道,曹朋現在的身份,只是個書僮。

張昭不免擔心,荀衍究竟是什麽水準?

有道是盛名之下無虛士,荀衍既然有偌大的名聲,那必然是身懷絕學。

張昭,也不禁有些犯難……如果想在接下來的交鋒中占居主動,張昭就必須要給以回應。

然則張昭學問雖好,文采也重,卻不是急智之人。

東漢末年,詩詞是小道,並不為人重視。一般是在流連於秦樓楚館之地時,消遣遊戲的小玩意兒。很少有人在這方面,卻刻意鉆研。東漢的文人,重經典而勝於詩詞。這也和當時的文化風氣有關,所以說不得好壞。漢以後,文人開始注重詩詞文學,還是從曹丕登基之後。

所謂建安文風,正是由經典開始向文學轉變的一個過程。

至少就目前而言,文人很少去關注詩詞變化。即便是張昭,一時間也想不出好的對應文章。

“公瑾,你怎會在這裏?”

張昭快步走向前,朝來人迎了過去。

荀衍一蹙眉,眼中露出疑惑之色。

而曹朋心頭則微微一動,‘公瑾’?莫非是他嗎?

正猶豫間,來人已走上前。

不過,他舉手投足間,並沒有任何紈絝矜傲之色,而是恭恭敬敬朝著荀衍,搭手一揖到地。

“小侄周瑜,見過叔父。”

荀衍一怔,旋即露出恍然之色。

“周瑜?你是周伯珍之子,當年的洛陽小神童嗎?”

“叔父尚記得侄兒?”

“哈哈,我如何不記得你……想當年你滿歲時,伯珍府中設宴,你還在大兄懷中……哈哈哈哈。”

周瑜俊面,陡然通紅。

果然是周瑜周公瑾!

曹朋在一旁,偷偷打量來人,心中暗自感嘆:人道美周郎,果然是俊美脫俗。這副相貌若在後世,不曉得會迷倒多少女人。

周瑜之美,並非陰柔。

事實上,他臉型輪廓雖然柔和,卻頗有陽剛之氣。

比起後世那些所謂的人造俊男美女,周瑜更顯自然。特別是那舉手投足間流露出的貴族之氣,更是讓曹朋,感到慚愧。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這句話在後世,本是用來形容女人。

可放在周瑜的身上,似乎比用在女人身上更為恰當。

……

周瑜是廬江舒縣人,也是祖世豪門世家。

其堂祖父周景和叔父周忠,曾為太尉。而他的父親周異周伯珍,也出任過洛陽令一職。

聽上去,雒陽令只是個縣令。

可在當時,洛陽是大漢帝都,即便是縣令,其規格也遠高於尋常。

就好像後世的北京市市長,和鄭州市市長相比,雖然都是市長,但北京市的市長明顯高於鄭州的市長。二者的規格不一樣,雒陽令看似不高,但卻不是什麽人都能做,什麽人都能當。

此外,周瑜的叔父周尚,是丹陽太守。

黃巾之亂以後,周異被罷去官職,返回了老家,周瑜隨父親一同離開洛陽。

初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0年,孫堅應關東諸侯之邀,出兵討伐董卓。同時,他把家從富春搬到了舒城。也就是因為這一次搬家,使得孫策和周瑜相識。兩人同年,當時都十五歲,所以便成了好友。周瑜好客,性情慷慨;孫策豪邁,為人大方,兩人形同莫逆,後來周瑜更把自家城南的宅院讓給孫策一家,而且對孫策更是升堂拜母,兩人遂以兄弟之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