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長安不見使人愁 第二十六章 房玄齡的選擇(二)(第2/3頁)

李世民目光灼灼,凝視著李道玄。

他希望能從李道玄的臉上,看出他心中所想。

但李道玄早已不是那種初出茅廬的愣小子。在鞏縣磨練四載,已學會了喜怒不形於色。

他沉聲道:“大將軍所言極是……

末將與房玄齡交戰數次,其麾下兵馬,的確悍勇。人常言丹陽自古出雄兵,果名不虛傳。房玄齡在京山,屯紮了六萬丹陽兵。此前杜伏威敗北,又帶來了兩萬人馬。

房玄齡手中現在共有八萬悍卒,想要將這八萬銳士一口吃下,恐怕不太容易。”

“所以,我需要十九弟的配合。”

話說到這個份上,已經很清楚了!

李世民就差沒有直白的告訴李道玄:“把你手中的兵馬交給我,你愛幹什麽幹什麽去。”

李道玄眉頭一蹙,沉吟不語。

片刻後,他在李世民希翼的目光中擡起頭來,“大將軍,希望末將怎樣配合?”

李世民看著李道玄,心裏面好生苦澀。

他知道,如果把話說開了,那麽自家的兄弟情分,也就淡了。

可是李靖在平南十策中曾有言:李世民若欲和李建成相爭,那麽手中必須要掌握兵權。

李道玄態度曖昧,始終未表現出投靠之意。

而李世民主持此次平南之戰,說穿了就是為謀取戰功,獲得更大的聲望,同時掌控江左兵馬。

徐世績和蘇定方的進度太快了!

快的讓李世民,感受到莫名的壓力。

如果徐、蘇二人渡江成功,那麽此次平南之戰,李世民的光彩至少會減少五成。

要麽,徐、蘇歸順天策府。

亦或者,李世民抑制住徐、蘇二人的兵馬,使平江左首功,不至於花落別家。

歸順?

李世民肯定是舉雙手雙腳贊成。

如果徐世績和蘇定方願意投靠天策府的話,他勢必如虎添翼。

秦瓊也好,程咬金也罷,是戰將,而非帥才。就這一點而言,李世民心裏很清楚。

李靖現在不在身邊,而王通則長於謀略,不擅兵事。

他又怎麽不希望,徐世績和蘇定方的投奔呢?

在前來荊門前,李世民不是沒有派人探聽徐、蘇二人的口風。但反饋來的結果,令李世民大失所望。徐世績也好,蘇定方也罷,態度很曖昧。雖然沒有拒絕,卻也沒有答應。

事實上,沒有答應,就是拒絕!

徐、蘇對李言慶的忠誠,頗讓李世民嫉妒。

其實,對於李言慶麾下那幫子人,李世民可謂眼紅無比。

杜如晦剛直善斷;羅士信勇猛無敵;劉黑闥詭詐靈活,辛文禮沉穩老辣……可偏偏這些人對李言慶可謂忠心耿耿。李世民之前派人去試探杜如晦等人,結果也不甚滿意。

至於徐世績,那是李言慶的發小。

而蘇定方,更是兩代人為李言慶效力。

此外,尚有裴行儼和薛萬徹,和李言慶交往密切。

薛收呢,才華出眾,名聲顯赫,為人清高桀驁,卻對李言慶贊不絕口……

李言慶,李言慶,李言慶!

不管到哪兒都會聽到李言慶的名字。

哪怕是駐紮夔州的時候,李世民也時常聽到李言慶這三個字。

夔州屬於巴蜀,山民俚僚眾多。偏偏李言慶還是俚僚的駙馬,連僚人都願臣服於他。

李言慶這三個字,給李世民帶來了太大的壓力。

如果沒有李言慶的話,徐世績和蘇定方就算不肯歸順,李世民也不介意他二人奪取功勛。可現在的問題是,這兩人若奪了首功,勢必會記在李言慶的名下。哪怕李言慶現在被扔在嶺南蠻荒之所,還是可以給李世民帶來無窮無盡的困惑。

而今,看李道玄的狀況……

李世民猶豫片刻,沉聲道:“房玄齡沉穩老辣,詭計多端。

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很清楚,只是你這邊若不露出破綻,他斷然不會上當……房彥謙之死,令蕭隋正處在動蕩之中。一俟張仲堅緩過這口氣來,定然會把房玄齡這八萬悍卒,抽調回江左。如此一來,即便是平定後梁,那麽下一步攻取江左,勢必會收到巨大影響……十九弟,孤實不欲將士們白白喪命,所以決意將房玄齡消滅於江水之畔。

我需要你讓出兵權,同時命徐、蘇二將陳兵歷陽和江陽兩地,暫不跨江出擊。

徐蘇休兵,蕭隋必然會松懈下來,也不會急於抽調京山兵馬。

這樣,孤可以爭取足夠的時間,來消滅房玄齡杜伏威所部……只是,你需受些委屈,同時還要前往廬州,為孤勸說徐、蘇兩人,盡量拖延時間,以換取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