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長安不見使人愁 第二十二章 都棱鎮(三)(第2/4頁)

淺水原,先敗後勝,終究有敗筆藏於其中。

所謂攻取蘭州的功勞,實際上也是一個運氣。錯非薛舉病故,焉有秦王之勝?”

這言下之意就是說,李世民不是薛舉的對手。

之所以能取得勝利,倒不如說是他的運氣好……如果薛舉不死,這勝負尚未可知。

對此,李言慶不置可否。

“其二,秦王雖攻取洛陽,然則首功當歸王爺。

加之王世外強中幹,並未死戰。秦王獲勝,然則卻未使天下人真正的信服……

這也是秦王一直落於下風的主要原因。

秦王欲爭鋒,必壯其功勛。其戰功不顯,則聲名難立。聲名不立,則無望奪嫡。藥師為秦王謀,必先為其謀取功勛。不過這絕非藥師計策全部,以臣之見,藥師真正的妙筆,是在其第十一策。而這一策,想必王爺也看出來了一些端倪。”

李言慶沉吟片刻,輕聲道:“是把我趕出長安嗎?”

李端連連點頭,“長安之困局,在太子與秦王;而太子與秦王之爭,則在於王爺。

陛下锺意太子,卻又不免忌憚太子權柄過盛。

難道他不知道秦王之心嗎?呵呵,之所以容忍秦王,就是希望以秦王,牽制太子。陛下謀略過人,深知帝王之術。太子知道,秦王知道,包括藥師也是心知肚明。王爺在長安,則秦王必受壓制;秦王受壓制,又何來這平衡之說?況乎王爺戰功顯赫,聲名過人。陛下也需要尋找機會,將王爺調離長安,以達成其平衡之道。

所以,藥師這第十一策,就是制造機會,令陛下可以名正言順,將您調離長安。”

李言慶恍然大悟!

“如此說來,平梁十策所為者,就是這第十一策?”

李端笑道:“王爺您想,把您調離長安容易,可調去何處方可?

中原,可說是您一手打下來的根基;岷蜀,竇家與您關系密切;哪怕是把您調去北疆,也無法消除您在長安的影響力。同樣,若真將您調去北疆,只怕會令天下士子心懷不滿……一個合適的時機,一個合適的地方,一個讓天下人無話可說的借口!這就是藥師的第十一策。嶺南和中原遠隔千山萬水,只需三五年,足以令王爺聲名漸漸隱去。到那時候,哪怕王爺再回長安,也無改這大局……”

李言慶不禁連連點頭,露出沉思之狀。

李端說:“不過王爺也不用太過於擔心。

以臣對藥師的了解,藥師設下此句,又何嘗不是對王爺您的一個考驗呢?”

“你是說……”

“藥師這個人,不好權謀,卻不是不知權謀。

他的眼光很毒辣,遠非臣可以相比。以臣對他的了解,他這個人也頗明平衡之術。”

有些時候,有些話,是不能說的太過於明白。

李端清楚這一點,李言慶同樣明白。

明白平衡之術?

說穿了,就是說李靖不是那種喜歡把事情做的太絕的人。

或許他用兵兇狠,但卻不代表著李靖的處世之道也是如此。仔細想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靖並不是非常出彩,甚至保持沉默。相反,當時真正起關鍵作用的人,是房玄齡、杜如晦和長孫無忌三人。甚至可以說,李靖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並沒有旗幟鮮明的表明他的立場……

他在考驗我嗎?

李言慶想明白了這一點後,頓時感到心情愉悅。

李靖,對我設了一個局。

但如果我真的破了這個局,想必會使李靖心裏發生一些變化。

“老沈,李藥師既然已經出招了,那我若不做出應對的話,豈不是讓他看輕了嗎?”

有些話,李言慶可以說,但有些話,他不能說。

即便是面對沈光這麽一個忠心耿耿的老夥計,他也只能說出個三分真心話……

“可目前這局勢,似乎沒那麽容易破解吧。

公子您手中無兵無將,想要在這裏打開局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沈光連連搖頭,表示不太看好。

但言慶卻似乎並未受到任何影響,甚至表現出非常自信的樣子。

“明天咱們再去那天竺人的琉璃店一趟,看看有沒有可能,和他們一起走一趟交州。”

“去交州?”

“不是去交州,而是去看一看欽州。”

沈光越發的糊塗了!

不是去交州嗎?怎麽又要看欽州了呢?

李言慶沒有再解釋,只是笑呵呵的站起來,拉開房門,用力的呼吸了一口嶺南特有的潮濕空氣。

取嶺南,必先平邕州,平邕州,必先取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