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長安不見使人愁 第二十二章 都棱鎮(二)(第3/4頁)

關市!

這就是李言慶抵達都稜鎮以後,第一個感覺。

“沒想到,老麥那麽個五大三粗的家夥,居然還有這種手段,以前真是小覷了他!”

在都稜鎮安置下來以後,李言慶帶著沈光和柳青,漫步於都稜鎮坊間。

如今,他改名叫做張鶩,字辭仁。如果連在一起,就是‘無此人’,以掩人耳目。

當年他和張家往來密切,故而有張氏的腰牌證明。

憑借這麽一個虛假的身份,從襄州一路過來,倒也是暢通無阻。

畢竟,大家都知道,張氏以商起家,做的就是這行商天下的買賣。而麥子仲和寧長真,又是親隋室的人。所以張家在嶺南的商業往來也很密切,並不值得奇怪。

越是危險的地方,就越是安全。

雖說都稜鎮距離宣化不過四十裏的路程,可實際上呢,認識李言慶的人,並沒有多少。

麥子仲?

想來此刻正關注兩湖戰局,無暇理會此地吧……

李言慶大大方方的在都稜鎮坊間行走,不時和沈光發出兩聲感慨。

的確,在李言慶的印象裏,麥子仲就是一個純粹的武人。沒想到,他居然能做的如此出色。

此時,天將晚,光線暗了下來。

這嶺南的天氣,就好像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

進入都稜鎮的時候,還陽光明媚。可片刻功夫,就變得烏雲密布。淒冷冬雨,籠罩小鎮,星星點點。

李言慶三人急忙跑進一下商鋪,本想要避雨,卻發現這商鋪,居然是一家琉璃店。

其實,琉璃在中國的歷史,非常久遠。

據傳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範蠡就做出了琉璃制品,並呈獻於越王勾踐。

不過,由於琉璃制品的工藝復雜,幾十道工藝下來,成品非常困難,以至於這琉璃制品,就成為當時權貴們所青睞的東西。此時的琉璃,和後世的玻璃區別很大,也不可能大批量生產。即便是魏晉時期,曾有大月氏人在長安公開了琉璃的制造工藝,使之可以小規模量產,卻也只是緩解了上層對此的需求,而在民間,仍屬貴重物品。

李言慶府中,就收藏有一些琉璃制品。

但沒有想到的是,會在這嶺南蠻荒之地,發現這樣的店鋪。

琉璃由於生產工藝的原因,所以很難出現式樣相同的制品。也就是說,每一件琉璃制品,都是獨一無二。即便外形有相似之處,但細節上,肯定會有幾大差異。

這店鋪中最為醒目的,是一件琉璃浮屠,也就是琉璃佛塔。

李言慶走上前去,剛想仔細觀瞧,就聽有人用生硬的漢語道:“客人,千萬別動。”

扭頭看去,卻是一個須發略顯曲卷,膚色黝黑的異國男子。

“為何不能動?難道你這裏的東西,不是買與客人的嗎?”

那異國男子連連搖頭,笑道:“客人誤會了,小店只負責收貨,並不販賣。”

“哦?”

“上國神物,非等閑人可用。”

這一句話,似乎表明了這異國男子的來歷。

非等閑人可用,豈非專供王公貴族?

“你是何方人氏?”

“小人來自天竺……”

“可是那佛法興盛之國?”

異國男子頓時興奮起來,“上國大人,也知天竺?”

當然知道……我還知道,過幾十年,一個中土和尚說不得會去天竺求經呢……

只是,這天竺人為何會在這偏僻之所開設店鋪呢?

李言慶不由得有些好奇,於是和那天竺人閑聊起來。也許是因為少有人能聊到一處,天竺人顯得很健談。一來二去之下,李言慶從他口中,知道了一個端倪。

原來,這天竺人是專為天竺貴族采買琉璃的商人。

原本是通過西域,在長安進行買賣。可是由於中原戰事頻發,局勢混亂,使得天竺人的生意漸漸困難起來。特別是隨著隋室衰弱,西域又變得混亂,這商路隨之封鎖。

琉璃,起源自會稽地區,能工巧匠,也大多於此。

隋煬帝死後,沈法興作亂,使得江東也陷入戰火之中。

當地許多能工巧匠,開始向嶺南遷移。這天竺人得知消息後,索性也來到了嶺南,開設這麽一家店鋪,專司收購琉璃。他一年出一次貨,所得利潤極其豐盈。

李言慶不禁好奇起來,“西域商路不同,你又如何出貨?”

“哦,小人通過交趾,走真臘國……雖說這路上會多出許多開銷,卻貴在安全。

小人的東家在文單城也有些實力,故而小人只需要把貨物送至文單城,即刻獲得回報。只是這些時日,上國似有些動蕩,以至於小人這生意,也受到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