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長安不見使人愁 第三章 所謂劃江而治(第2/4頁)

王明偉帶著李言慶來到朱雀門前下馬,那內侍連忙走上前來,“可是河南王千歲?”

“正是本王!”

“奴婢田豐,忝為內常侍,奉陛下旨意,恭候王駕千歲多時,請王爺立刻隨奴婢進宮吧。”

武德二年時,李淵定下宮中宦官的品級。

在這個時代裏,內侍是太監的統稱。但實際上,並非所有的太監,可以被稱作內侍。

整座宮城,不過四名內侍,算是太監頭子。

而內侍之下,尚有內常侍(六人),內謁者、內給事(十人),又有謁者十二人,典引十八人,寺伯和寺人各六人。這七十二個人,組成了整個宮城官宦的核心權力圈。之下有設立五局,各局官宦頭領,基本上就是由這七十二人擔任。

內侍統五局,內常侍協助內侍。

李言慶不禁一怔,脫口道:“你叫田豐?”

田豐愕然道:“奴婢是叫田豐,王爺認得奴婢?”

“這個……不認得,不認得!”

不過這田豐能為六常侍之一,想來也是個很得李淵看重的角色。對於這些宦官,言慶說不上有惡感,但也談不上什麽好感。畢竟,史書中記載的宦官,大都是反派角色。歷史上宦官之禍最嚴重的幾個時代中,唐朝絕對算得上是一個。

李言慶道:“請大人帶路!”

“王爺卻是客氣了,這是奴婢的本份,怎勞得王爺一個‘請’字?”

說著話,田豐在前,李言慶在後,走進皇城。

從朱雀門進皇城,左右兩邊分別是鴻臚寺和太常寺。在往內走,就是尚書省所在。

闞棱帶著一隊萬勝軍,在朱雀門外等候。

王明偉則前去交旨,亦不隨李言慶前往。一路上,田豐就和言慶,絮絮叨叨說個不停。

其大致內容,無外是關於蕭隋遣使的事情。

李言慶知道,田豐和他說這些,定然是受了李淵的意思。

讓他先了解個大概,一會兒見到了,李淵還會詳細的向他說明。

蕭太後遣房玄齡入京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她準備和李淵,以長江為界,劃江而治。

如果李淵同意,蕭太後願意讓出淮河以北的地區。

但李淵必須保證,五年之內,不得與蕭隋開戰。否則的話,蕭楊聯合,定與李淵死拼。

劃江而治?

李淵絕對不可能同意這件事情吧!

言慶不免感到疑惑:蕭太後求和的意圖,非常明顯,無非是想要借五年時間,平定江南的局勢,而後與李唐形成對抗之勢。

五年,以蕭太後手中的勢力,加上張仲堅,房玄齡這些人協助,絕對能掃蕩江南。畢竟,在言慶看來,後梁的蕭銑如今看似比蕭太後強大,但實際上,卻相差甚遠。

而蕭楊相爭的話,也不可能出現不死不休的局面。

無非是東風壓倒西風,亦或者西風壓倒東風。只要蕭銑露出敗相,江南就會立刻平定。畢竟,蕭太後和蕭銑都是蘭陵蕭氏族人,同時也是南梁蕭氏的後人,不太可能死拼。

如果江南統一,勢必會出現第二次南北對峙的局面。

一旦出現這樣的局面,那麽所謂的大唐盛世,就可能隨之煙消雲散……

李淵不可能看不出其中的厲害,但他卻在猶豫,這說明,蕭太後手中,還有一張底牌。

就因為這張底牌,所以蕭太後的氣很足,更令李淵猶豫不決。

越往宮中走,這守衛就越是森嚴。

田豐帶著言慶承天門外,就止住了腳步。

一名黑衣內侍,在承天門外等候。田豐急匆匆走上前去,恭敬道:“安大將軍,河南王到了!”

按照宮中的規矩,官拜內侍者,有大將軍銜。

這位安大將軍,是李閥老奴,早在李淵父親的時候,就已經追隨,對李家忠心耿耿。

他本名安士則,年近七十,同時也是宮中四大內侍之首。

田豐這心裏暗自震驚!

陛下讓自己在朱雀門外等候李言慶,已經說明了他對李言慶的看重。此前,長安流傳著陛下對河南王不滿,把他調至長安,是為了教訓他的謠言。不過,李淵讓田豐守在朱雀門,說明這謠言,並不真切。若只是教訓的話,何需派他等候?

可現在看來,陛下應該沒有要懲罰河南王的意思,甚至對他很看重。

自李淵登基以來,何時見過安大將軍親自出面迎接?這種程度的看重,就連秦王也未必能夠享受。自李淵武德登基以來,似乎只有在確立太子後,招李建成進宮的時候,安大將軍出面過一次。而這一次,河南王覲見,安大將軍竟然等候在承天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