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麒麟高臥聲自遠 第四十四章 王白牛(下)(第2/3頁)

“但不知,另一人是誰?”

“安全保證了,還需要一個見多識廣,且能察言觀色,八面玲瓏之人。

我記得國公帳下有一司鎧參軍,文水人武士彟,曾經做過商人,後因開鑿通濟渠時得罪了楊素,而逃回家中。此人走南闖北,對中原地區更是萬分熟悉。有才器,更有謀略。好讀三國,每見扶主立忠之事,必浮一大白,乃忠貞之士……文有武士彟,武有柴青,道玄必當無憂。”

武士彟?

李淵乍聞之下,也不禁笑逐顏開。

“武士彟,的確是合適人選。”

武士彟雖官拜司鎧參軍,但並非吏部報備的官吏。準確的說,他應該算是郡守幕僚,屬於李淵自行征辟的官員。其任免大權,李淵可以自行決斷。加上他並非什麽風流名士,雖當過兵,但也只是個隊正出身,在衛府同樣沒有任何記錄。這樣一個人,絕不會引他人關注。

李淵想到這裏,心裏已有了主張。

“要不然就由你辛苦一趟,送道玄前往鞏縣?”

李孝基自然是萬分願意。一晃又有四年時間未見過自家孩兒,他思念言慶之心,難以用言語形容。李淵也看得出李孝基的心事,所以就讓他送李道玄去鞏縣,也為了他父子能夠相聚。

“那我何時起身?”

“我這就命武士彟和柴青過來,你今晚就動身,前往朔方。”

“喏!”

李孝基唱了一個肥喏,興沖沖的走了。

裴寂頗有深意的望著李孝基的背影,突然間似有所明悟。他看了一眼李淵,嘴角浮現出一抹,奇異的笑容。

※※※

傍晚,李世民正坐在家中,手裏拿著一部洛浦書館刊印發行的孤本《三國演義》,津津有味品讀。

一襲白衫,襯托出李世民卓爾不群的風姿。

在讀到隆中對一節時,李世民忍不住拍案叫絕,而後發出一聲感慨。

一旁正在縫補衣衫的溫氏,忍不住好奇問道:“夫君今天這是怎麽了?為何如此感慨萬千呢?”

“我感慨,當年與半緣君相遇,竟未能多做盤桓。

少時讀《三國》,只覺熱血沸騰,壯懷激烈。而今再讀三國,才知半緣君,實乃當世大賢。四姐曾說,半緣君少了幾分英氣,不如我的氣概。可我現在才知道,半緣君乃大丈夫行徑。”

一句話,令溫氏也不禁生出幾分好奇。

她正要開口詢問,卻聽門外有人傳報:“三公子和王先生求見。”

溫氏連忙起身,從李世民手中拿過那本三國演義,輕聲道:“三叔和王先生來了,二郎還需留意自家的風度。你們談事情吧,我且下去讓人為你們準備酒菜。不過,可莫要貪杯哦。”

溫氏,也是書香門第出身,性情溫婉賢淑。

李世民和她,也算是青梅竹馬,兩人的感情非常好。

聽溫氏叮嚀,李世民非但沒有不耐煩,反而連連點頭,表示自己會記在心裏。不一會兒的功夫,李玄霸和王通就走進了大廳。李世民連忙起身相迎,和王通見過之後,分別落座下來。

十四載光陰過去,王通相貌並未有太大改變。

只是臉色略顯蒼白,目光也不似當年那般銳利,如同納入鞘中的寶劍。十四載苦讀,他承受了多少屈辱,忍受了多少人的白眼。這其中的苦楚,只有他自己心裏明白。而造成他‘王白牛’之名的罪魁禍首,正是李言慶。不過王通倒不記恨李言慶,反而從內心裏感激他。

若非李言慶,他如今怕還是那井底之蛙吧。

十四載光陰,讓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變成了一個四旬男子。

王通沉穩的端坐在一旁,也不開口詢問李世民喚他前來,究竟是什麽事情。

若是連這點養氣的功夫都沒有,他又如何能成就功名?王通知道,李世民找他,定有要事。

果然,李世民和王通寒暄片刻之後,話鋒一轉,談論到了日間的事情。

“剛才劉文靜派人告訴我,說不久之前,九叔帶著柴青和武士彟離開了太原,往朔方去了。

父親意欲送道玄弟去鞏縣讀書……我就覺得奇怪,這種時候,父親送道玄弟去鞏縣讀個什麽書啊。”

“去鞏縣就學?麒麟館嗎?”

“正是!”李世民回答道:“據說李言慶請了徐文遠徐公坐鎮麒麟館。但即便如此,也不需要讓道玄去鞏縣就學嘛。那邊的情況同樣復雜,戰事頻發,未必是一個就學的好地方吧。”

“只怕,國公別有深意。”

王通沉吟許久,擡頭道:“公子剛才說,國公昨日接到了一封滎陽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