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將軍百戰碎鐵衣 第九四章 麒麟館(第2/3頁)

“呵呵,其實公子不說,我也知答案。我曾與九爺談及,若公子之答案能合我心,我當留下;若不合我意,則遁入山林。事實上,昨夜九爺詢問,亦是代我考校。公子的答案,甚得我心。

這天下,會亂,會很亂,會更亂……”

李言慶倒吸一口涼氣,詫異凝視王頍。

王頍說:“楊氏,不可否認,其才華出眾,手段亦極其高明。然則其人,好大喜功,剛愎自用。加之楊氏乃篡國之臣,故而對其臣下,多有猜忌之心。昔年先帝在時,尚能用人,而至楊廣以來,賢臣凋落,奸臣當道。其征遼東,原為大善。可惜一征、二征皆失利,已動搖國家根本。

如今,關東群小四起,盜匪叢生。

楊廣不思盡快平定,反而一味窮兵黷武,要來年三征遼東。

高句麗,彈丸小國,本不足為慮。關東乃根本所在,楊廣卻棄之不顧……即便打下那高句麗,與江山有何益處?不過是為他顏面耳。故我斷言,三征遼東,即便獲勝,亦將天下大亂。楊廣的性情,我多有了解。此人順利時,可意氣風發,若遭遇挫折,恐怕是難以復起。

所以公子的‘三亂’之說,我甚為同意。不過從目前而言,公子欲掌滎陽,還需楊氏襄助。”

李言慶沉默不語,心中卻暗自感嘆。

提起隋唐,人們必言房謀杜斷,必言李二英明神武,必言徐世績如何了得。

殊不知,這大時代中,藏龍臥虎多如牛毛。似王頍這樣的人物,竟然沒有留下任何功績?

時耶,命耶?

想到這裏,李言慶起身一揖,“還請先生教我。”

“公子如今,還需要做很多事情。不可否認,公子在士林中,頗有名聲。然而在民間,知公子之名者,幾人邪?若得滎陽,若欲自立,當先求百姓之名。此公子今可為之,且易如反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心為水,我為舟乎?”

王頍忍不住撫掌大笑,“公子所言,甚為貼切。”

“但不知,如何令水載舟?”

“今楊玄感肆虐河洛,雖已失敗,其危害猶存。我一路看來,但見處處荒蕪,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故今冬必有流民四起,而楊氏意欲三征遼東,來年必然引發更大的災難。

公子可願見滎陽百姓受此疾苦否?”

“自是不願!”

“如此,公子可在滎陽、鞏縣、偃師沿途,設立粥棚,就救濟滎陽百姓。這並不需太多花費,只需公子您出面即可。到時候公子可以聯絡滎陽縉紳世胄襄助,於公子不過小小花費,然於百姓,則是活命之恩,此為其一。”

李言慶為王頍滿上酒,誠懇問道:“願聞其二。”

“公子丁憂,此為蟄伏。

若只是蟄伏,則有可能淡出楊氏視線。故其二,公子需令楊氏,持續對公子之關注。公子為當今名士,鵝公子、半緣君之名,為士林所知。所以,公子若振臂一呼,定會士子雲從。

既有此能,又何必棄之不用?故而這其二,請公子設立文學館,編修經史,以令士林關注。”

“文學館?”

李言慶心裏一顫。

自家本事自家清楚,他不免有些躊躇。

王頍說:“這文學館成立,無需公子親自打理。只需選一二得力之人負責,已然足夠。”

“也就是說,只借我之名號?”

“正是如此……昔年蔡邕注兩漢紀,東觀學士雲集,而蔡邕究竟出力幾何?鄭玄修五經,令天下文士附從。然則鄭玄,也非事必親躬。公子成立這文學館的目的,是為名;而士子雲從,亦為名。此兩相得益之事,公子又何樂而不為乎?”

李言慶連連點頭,“先生所言極是。”

“這其三,公子欲控滎陽,還需消息通暢。

這又牽扯到了先前所說粥棚之事,公子設立粥棚時,將耳目撒出。不過若行此事,還需有專人打理,更要設一署衙,負責此事。此項花費頗巨,但可量力而行。而開設文學館,正可將此署衙掩蓋,不使人覺察。

此老夫為公子所謀三策,請公子斟酌。”

李言慶這時候,顯然對王頍敬服不已。

他這三策,環環相扣,招招相連。若拆開來看,似乎並無出奇之中,可合並一起,卻又是高妙至極。

“先生所言三策,正合我意。”

言慶在屋中徘徊思索,片刻後在王頍身邊坐下,“此事不宜拖延,當從速進行。我原本準備在百花谷附近修建田莊,如今看來,卻正合文學館所用。不過,我有不情之請,還請先生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