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將軍百戰碎鐵衣 第五章 徐世績的選擇(上)(第2/2頁)

拙劣的計策,令楊廣至今記憶猶新。

所以在高句麗攻打百濟的時候,他也是沒有理睬。

自開皇十八年來,隋朝與高句麗,已維持了十載和平。不管這種和平是否真實,但表面上,誰也沒有去說破這個問題。

然而今天,高句麗竟然……

如果他們與突厥聯合,一東一西,定然對中原形成夾擊之勢。

裴世矩說:“那高句麗,乃天子冊封之地,自漢以來,就是天朝治下的郡縣。

趁中原虛弱之時,竟分裂為國,實罪不容赦。先帝在位時,就有心征伐,使之重新歸於朝廷治下。今陛下乃英明君主,怎能任由我天朝文明之地,成為蠻族家園,當征伐而取之。”

楊廣點點頭,“愛卿所言極是。”

其實,他心裏也不是不明白,高句麗為何在這個時候,派遣使者來突厥。

原因非常簡單,就是二月時琉球納入大隋治下,使得高句麗王高元,感受到了莫名的恐慌。

不過,你恐慌很正常。

既然恐慌,就乖乖的俯首稱臣,朕未必就會為難你們。

可偏偏,你們居然與突厥人暗中勾連,這卻不是朕能夠容忍的事情。

更何況高句麗占居遼東,與靺鞨人勾結一起,在過去,屢次興兵。若非大業元年,韋雲起大敗契丹,使得契丹人臣服,使得高句麗人不得不偃旗息鼓。楊廣又抓不到他們的小辮子,一直沒有借口收拾這些家夥。

現在,借口來了……

楊廣想了想,“裴卿,征伐非上上策,不戰而屈人之兵,方為上策。

如今,朕君臨塞北,始畢可汗舉國臣服,西域各國,莫不在我大隋聲威之下,俯首稱臣。當借此聲勢,先迫使高句麗人為之惶恐畏懼,迫使高元前來覲見。如若高元不聽詔……”

裴世矩說:“此乃大不敬之罪,當征伐之。”

第二天,那高句麗使者乙支哉永,接到了隋朝天子的聖旨。

聖旨以異乎尋常的眼裏口吻說:朕因為突厥誠心奉國,所以來他的牙帳巡視。來年,朕當親臨涿郡,你回去告訴高元,讓他盡早入朝覲見,朝廷會像對待突厥一樣,以禮相待。如若不然,朕將親率天朝大軍,馬踏高句麗,在平壤王宮之中召見他。望他莫要再疑懼,早作決斷。

乙支哉永拿到聖旨之後,灰溜溜離開突厥領地。

當天,楊廣怒斥咄吉,並命令咄吉,以及其他各國君王,隨他一同返回洛陽,來年巡幸涿郡。

大業七年,高句麗王高元,拒絕入朝。

楊廣立時大怒,詔令舉國動員,準備對高句麗用兵。

只是,不論是楊廣,還是裴世矩,在無意之中,都忽略了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大隋,民力疲乏!

※※※

大業七年二月,就在楊廣發出征召動員令的時候,鄒平郡人王薄,自稱知世郎,於長白山聚眾作亂。

自大業元年開始,楊廣大興土木,連續用兵。

修繕長城,開鑿大運河,並開疆擴土……雖則他建立了不世功業,卻也極大的消耗了大隋國力。

特別是開鑿通濟渠、永濟渠以來,中原許多地區,出現了大批流民。

王薄,只是眾多流民中的一員。

他做《無向遼東浪死歌》以號召天下,歌詞曰:長白山前知世郎,春這紅羅金杯當。長矛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要說起來,這並不是一首多麽膾炙人口的詩篇。

但對於疲乏的大隋民眾而言,王薄的這首《無向遼東浪死歌》,卻倒出了他們的心聲。

反正服兵役是死,不服兵役也是死。既然如此,何不搏一場富貴?

一時間,流民紛紛附從,使得王薄知世郎的名號,頓時無比響亮。而王薄的聚眾造反,只是各地反抗兵役的一個縮影。三月初,有東郡韋城人翟讓,為東郡法曹,卻觸法當斬,為獄吏所救,於是聚眾瓦崗,反抗官軍。同月,又有潞州二賢莊莊主單雄信,舉家投奔瓦崗。

這單雄信,是隋唐時期,鼎鼎大名的好漢,同時也是將門之後。

他的祖父單登,曾是北周大將,在平齊之戰中,戰功卓著,拜護國將軍,鎮守東昌府。大象元年,單登病故,單雄信的父親單禹接掌東昌府。然則開皇元年,楊堅篡周,單禹不肯降隋,遭隋將,世襲唐國公李淵率部圍攻。城破之後,單禹依舊不肯投降,最終被李淵所殺。

單雄信的到來,使得瓦崗力量頓時增強。

同時翟讓又招攬了東郡人邴元真,以及同鄉人賈雄為軍師,襲掠周遭郡縣,一時間風頭無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