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 到齊(第2/3頁)

李自成默聲不響,牛金星臉色蒼白的看著,只覺陣陣反胃,李巖一聲嘆息,隨李自成等人提馬北上。

他們來到德勝門外,就見幹硬的路上車馬滾滾,人流不絕,特別運水的車輛不斷。

牛金星與田見秀等人負責後勤,因德勝門北上三十裏內缺水,所以他們從內城西海、後海運水,然後在德勝門外五裏的石碑鋪,又十五裏的雙線鋪設供水點。

然後再走十裏到清河店,那邊有一條清河,南鎮與北鎮內也有一些水井。

不過大軍到達那邊後,還要大部移駐到昆明湖與甕山泊邊去。

他們站在德外關廂上,見亂糟糟都是北上的人馬,個個器械馬具不齊,很多士卒身上還帶著大包小包的東西。然後推輜重,擡糧草,推行火炮,旗號混亂,營伍不清,到處是罵罵咧咧的聲音。

他們雖匯成浩浩蕩蕩的北上潮流,然李自成心神總有些不定,他對身旁牛金星悄聲道:“孤王心中忽有疑懼,大軍耽樂已久,西兵勢大,城中又人心未定,萬一不敵,如何是好?”

牛金星看著眼前的北上人馬,眼前所見,確實與進京前那只嚴整精銳的軍隊相差太遠,他心中也有不妙的感覺。

聽李自成這樣說,他強笑道:“我兵勢大,銃炮犀利,大王何必作此喪氣之話?”

不過他看了看左右,還是咬牙低聲道:“若有萬一,我等便退回河南湖廣,數千裏之遠,料王鬥也追之不得。不過大內金銀搜括已盡,皇居壯麗,焉肯棄擲他人?介時付之一炬,以作鹹陽故事,即後世議我輩者,亦不失為楚霸王英豪!”

李自成點點頭,在牛金星等官員送行下,他提馬北上,然走了幾十步,他又不由自主回頭去看,不遠處的德勝門箭樓如此的壯麗。

與他一樣,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回過頭來,離開京師後,等待自己的是什麽?

……

四月十五日,多爾袞領大軍到達了三河。

十一日時,退守遷安城的楊國柱拒絕投降,多爾袞下令進攻,雙方大戰激烈,從巳時一直打到午時,多爾袞動用了重新回來的清國紅夷大炮,特別四輪磨盤重炮。

雖那些投降的明軍炮手操炮不顯,不過明軍忽然退守城池,堅守遷安城不出,從俘獲的明軍士卒口供來看,多爾袞猜測楊國柱可能受了傷,而且傷勢不淺,明軍群龍無首,只得退回城池。

多爾袞也就此放下心來,薊鎮軍雖然不降,但也無力出城,就不會對他的清國大軍構成威脅。

他掛心著流賊與王鬥之間的動靜,因此薊鎮軍不出後,他留部分人馬監視,就下令大軍繼續趕路,往京師方向奔去。

他也不擔心遷安城的薊鎮軍是否會對他的後路形成威脅,從崇禎年起,清國數次入關,每每深入數千裏,最遠到達山東,這之間背後又有多少堅城重兵?

所以只要靖邊軍不在身後,多爾袞就不會在意,薊鎮軍也一樣。

從遷安到京師有四百裏路,所經有豐潤、玉田、薊州、三河、通州等城池,多爾袞下令全力趕路,同時哨騎四出,特別注意京師與宣府鎮那邊的動靜。

一路上,他還打著“為爾君父報仇的旗號”,又有吳三桂等人的例子在前,他們也知道韃子的犀利,所以大軍途經豐潤時,那邊投降大順的原明軍將領,也就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投降了清國。

多爾袞讓他們薙發,留了幾百旗兵在城內,然後又繼續趕路。

不過所經玉田、薊州時,投降大順的原明軍守軍不願投降,多爾袞也不願理會,留了一些兵馬監視,繼續趕路。

反正這些兵雖然不降,但也無力出城,對他們大軍形不成威脅。

不過他很注意讓遍布四野的哨騎攔截可能的信使情報,不能讓他們送信前往京師,免得京城的流賊知道自己這只大軍,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頭上。

所以目前為止,雖然多爾袞大軍一路從山海關過來,但因為實行嚴密的戰場遮蔽,信使攔截,京城的李自成等人一直懵然,不知有一只強悍的大軍正往京師方向逼來。

四月十五日下午,多爾袞的大軍到達了三河,防守的將領仍然是原明朝將官,與豐潤的例子一樣,他們也毫無心理負擔的投降了清國,一箭不發,薙發為辮。

此時他們離京師約有百裏,從遷安到三河三百裏路走了四天,而且是整體的行軍速度,連攜帶的大小火炮也一起跟上。算是優秀水平,但達不到頂尖的水準。

中國古典軍隊巔峰行軍狀態是在宋初,當時高粱河之戰趙光義領宋軍於六月十三日從鎮州出發,在六月二十三日到達幽州城南,行軍十日,每日約行百余裏,然後立即投入攻城並持續十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