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戰略(第2/4頁)

況且流賊若真得了天下,自會有所改變,新朝新氣象嘛,真要治國,還能離得了他們這些官員士紳?

所以朝中諸公,京中官員怎麽想,就昭然若知了。

最後一點,王鬥的勢力軍力,讓很多明眼人不寒而栗,特別引起朝中舊臣的憂心。

李邦華以前也說過:“不在其心,而在其力。”

現在他認為自己多有誤言,永寧侯有力量是不錯,然有力量不是他的過錯。雖然主弱臣強,總會讓人疑懼,然這些事可以慢慢處理,當務之急,是對付流賊,國事為重。

怎麽諸公就不明白?

又或許他們就是太明白了,明白大明積重難返,滅亡可期,所以個個想逢迎新主,將永寧侯視為比流賊更大的障礙。

他嘆道:“諸公如此,豈不讓人心寒?然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吾輩身為大明臣子,總需做些什麽,方不負此皇恩浩蕩。”

“有一種方法。”

大同巡撫衛景瑗這時說話,他一字一頓,緩緩說道:“其實永寧侯身為征虜大將軍,事態緊急之時,可不經皇上與兵部同意便可出兵,並征調天下兵馬,權重殺三品命官,內閣諸公見了皆跪!”

他看著堂中各人,沉聲說道:“下官想來想去,或許只有這唯一一種法子了。”

堂中安靜一片,各人都在尋思這內中利弊。

其實征虜大將軍確實是有這個權力,但就若後世的核力量,等閑不可輕用,否則會使君臣之間猜忌更重。最好還是皇帝下旨,兵部行文,這樣就皆大歡喜。

這是一點,還有一點,永寧侯到時願不願意做也是一個問題。他若名譽過重,或有異心,大可坐視流賊陷京,別人還找不到他的汙點,畢竟皇帝沒有下旨,兵部沒有行文。

李邦華斷然道:“天下事有可權者,大明江山社稷為重!京師雖固,不外堅守三到五月。事情若急,老夫便跪死在堂前,也會哀求永寧侯出兵!”

朱之馮猛的站起來:“算下官一個。”

衛景瑗微笑站起來。

蔡懋德也沒有猶豫。

馬國璽也站了起來,臉上滿是堅定,雖與堂中各人派別不同,但一顆忠義之心卻是不變。

吳植嘆息一聲,也站了起來,他與王鬥矛盾重重,但此時不是講究個人恩怨的時候。

他們神情堅定,相互而視,淚水都湧出了眼眶。

……

三月初七日,大都護府衙門。

將星璀璨,滿座文武肅然而坐。

韓朝朗朗的說話聲音在堂中回蕩。

“……自生火銃去年就已換裝完畢,就算各堡預備屯丁,也都發下火石銃,密集操練……軍中已有大小紅夷炮四百三十門,重型臼炮一百五十門。大小佛郎機不變,仍為大將軍佛郎機炮一百門,中小佛郎機炮五百門。”

“到本月初為止,火箭庫存中,輕型火箭已達一萬一千枚,重型火箭達一千二百枚。此為庫存,不含火箭手每天消耗訓練……”

“將士們苦練騎術,羽騎兵戰術,頗有成效……”

聽著韓朝的匯報,堂中各人都露出笑容,高史銀的呼吸甚至越來越粗重。

王鬥端坐位上,神情滿意,現都護府軍工廠的生產能力驚人,月生產火銃已經達到八千杆,後勤庫存火銃也達到二十萬杆,內中大部分還是燧發槍。

而他治下每屯堡成丁皆是預備役,他們的武器使用,一半人使用鳥銃,余下一半人使用刀盾與長矛。

王鬥決定動員屯軍十五萬人,他們中的火器數量是七萬五千杆,現在條件到了,全部由火繩槍換成燧發槍,而且全部配上刺刀,這戰鬥力更是大大提升。

在王鬥決定中,這十五萬屯軍還將成為脫產軍隊,日後與正兵一起,追剿殘寇,討伐不臣,南征北戰。

韓朝退後,溫達興匯報情報部最新得到消息,流賊在山東建國後,於本月初一日傾巢北上,他們分三路進攻,左中右。左翼,由劉芳亮主導,主要攻打真定府,保定府各處。

右翼,由劉希堯主導,主要攻打滄州,靜海,天津,通州等處。

中路與前鋒,便是劉宗敏、袁宗第、李過等人,主要攻打河間府,霸州,固安等處。

他們進展方面,可用勢如破竹來形容,估計二十日前,就可以打到京師腳下。

情報部還得到消息,京師的百姓,竟非常渴望流賊到來,他們紛紛在坊間言說,若流賊到就開門。他拿出一張紙條念道:“坊間每雲:流賊到門,我即開城,請進。不獨私有其意,而且公有其言,已成崩解之勢矣。”

溫達興念完,嘆了一聲:“怕京師最終防務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