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銅墻鐵壁(第3/4頁)

依溫士彥收集營中贊畫的謀劃,最後交到吳爭春手中,向孫傳庭稟報的,防守潼關,事務繁多,有兩點是排在優先位置的,一,修整遠望溝防線,二,搬遷遠望溝東面所有屯堡衛所。

贊畫們規算了當地的生活水平,可能的財產損失,遷移這些軍戶,覺得每戶補償十兩銀子為好,將他們移到南原或西原後,也可以讓他們幹些後勤方面的活,且供給口糧。

若南原的軍戶最終要搬遷,也依此而為。

“每戶十兩銀子?”

孫傳庭身旁幾個親近幕僚,差點驚叫起來,打仗時堅壁清野是必要的,然向來都是官府一聲令下,百姓強制執行,哪有什麽補償?最多施一點粥,已經是大仁大義,還每戶十兩?

只有張爾猷眼睛發亮,若軍戶們都有補償,至少這個年月他們可以安然無恙度過了。

孫傳庭臉色難看,每戶補償十兩,統計起來不是一個小數目,自己雖然借了二百萬兩銀子,然花錢如流水,每天都有巨大的開銷,潼關之戰,又不知要打多少……

最後他心一橫,反正已經欠了二百萬兩銀子,最多花完再借,他一擺手,沉聲道:“便依吳將軍吧。”

吳爭春真誠地贊道:“督臣體恤百姓,末將佩服。”

看著他那張佩服的臉,孫傳庭有心發作,卻發作不出來。

……

潼關衛承襲第十代指揮使張爾猷性情恬靜,然此時卻抑止不住內心激動,作為本地守將,他的任務,當然就是奉督臣之令,率東原的軍戶百姓搬遷。

起初他召各衛所屯堡軍官宣布此事,眾人還半信半疑,不過等他率自己家丁,還有虎爺的騎兵,帶著一箱箱的銀圓,到了東原一個叫北頭堡的軍堡,當地一個千戶所城。

他招齊軍戶,當場打開箱子後,露出內中層層疊疊,白花花,圓滾滾的東西,所有的人,都是倒吸了一口冷氣。

最近不斷有賊騎在周邊窺探,傳說流賊還數十萬逼近,軍戶們都是惶恐,不知道是該堅守呢,還是投賊呢?晌午時把總回來言孫督讓軍戶搬遷,每戶都有補償,眾人都是半信半疑,會有這樣的好事?

他們多半不願離開自己的家園,人走了,家中的房屋,周邊的麥子被流賊糟蹋了怎麽辦?窮家破戶也是自己寶貝啊,而且家園毀於一旦,以後又如何生活?

然上官命令下來,卑微小民如何敢抗拒,不怕被抓到正法?正在猶豫間,看是不是藏到哪個溝口避避,眼前一幕,卻證明傳說的事情,竟然是真的。

有見多識廣者還驚呼:“那是宣府鎮的銀圓。”

眼前的銀子好奇怪,扁扁的,還圓滾滾的,每一枚外形、成色、重量看上去幾乎一致,見多識廣知道,這是宣府鎮的銀圓,目前只在省城與一些大城流通,十足十的硬通貨。

不說銀圓,便是見過銅圓者,回來都可與鄉鄰們吹噓半天。

遷移者,每戶就可得這十個銀圓?搬!為什麽不搬?

有時好事也可以傳千裏,在強大的銀圓攻勢下,東原的百姓們沒有絲毫抗拒之心,一個個興高采烈的接過銀圓,扶老攜幼,趕著豬羊,帶著家當,從遠望溝源源不斷渡過來。

遷移的隊伍,浩浩蕩蕩,甚至很多不知跑到哪裏去的軍戶又跑回來了,消失很久的隱戶也相繼出現,他們拿到銀圓後,個個感激涕零,皆道:“孫督真是大仁大義。”

拿到補償的銀圓,他們也無師自通的知道了如何感受手感,撫摸上面的花紋圖案,那種吹一口氣,聽銀圓發出的嗡嗡聲辯別真假方式,更在軍戶中快速流傳。

督標營四處,護衛百姓安全,又負責監督,讓每戶十個銀圓,一個不少,更讓軍戶們感激。

“孫大人公侯萬代。”

東原的搬遷,有條不紊,人流順著溝上的小道湧向南原,然後他們看到原上孫大人的旗幟,看到了旗下的孫大人,他全身披掛,身邊眾將簇擁,如群星拱月一般,形象是那樣的高大。

眾軍戶百姓都真誠的向大旗歡呼,很多人還一片一片的跪拜,感謝心中的守護神,慷慨仁義的孫大人,看著他們真誠的樣子,孫傳庭忽然覺得,每戶十兩銀子,也不是很多。

他更怔怔的想:“吾輩飽讀聖賢書,也是為了百姓安樂……錢財乃身外之物也。”

……

新任陜西總兵高傑約在十七日下午到達潼關,此時新軍已經全部到達,潼關城進入熱火朝天的防備準備。

接贊畫們規劃,他們軍伍沿渭河,西原各處分布紮營,然後一只一只進入關城,南原,禁溝等處,看帥營對他們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