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君子津(第2/3頁)

歷代漢軍多在這裏開墾,俺答部以前也多有經營,僅在雲內與豐州兩處,便開田地萬頃,連村有數百。

這些地方,當然是優良的軍屯所在,不過眼前荒草遍野,寒風呼嘯,蒙古人對此地的經營太粗糙了,可挖掘力道,非常的強。

鐘素素盤算著來年如何在這片地方經營,隨行的民政部屯官也非常激動。

他們個個道:“此處灌溉便利,地力肥足,大可種上春麥與蓧麥,甚至稻谷。一些不利灌溉之處,也盡可種上雜糧雜豆高粱,此地為天賜我大漢之所。”

因為土地實在廣闊,他們建議鐘素素采用輪耕制,一大片地方種麥,一大片地方種豆,然後又有一些地方種甜菜、油菜、苜蓿等物,最後又輪過來。

作為民政部屯官,他們廣習《齊民要術》等農書,輪作法,代田法,閑耕法等等,個個嫻熟於心,知道休耕肥田的道理。

而肥田作物中,豆科作物天生便具有固氮的能力,這比化肥什麽其實還好。畢竟人工肥料成本高,而且又汙染水源與空氣,長期使用還會破壞土壤結構,使土壤扳結。

古人當然明白這個道理,《齊民要術》便有說,美田之法,綠豆、小豆底為上,麻、黍、故麻次之,蕪菁、大豆為下,強調作物輪作的必要性,並記述了當時的輪作順序。

當然,中原人多地少,再怎麽輪耕,對土地肥力的損害還是大的,所以歷來積糞非常重要。

很多地方更使用糧豆間作的手法,溝裏種麥,壟上種豆,這當然小家子氣了些,也是因為土地少,所以用精耕細作的手法。

而且這樣一來,到時某些大型器械便不能用了。

塞外土地連片,大可以豪氣些,此時豆料與苜蓿不單只是肥田效果,還是馬匹食料,可充為馬糧,減少正宗糧食的消耗。

便是有時饑荒了,苜蓿一樣可以充作人的口糧。

土地廣闊,又多是旱地,還可使用馬耕,中原歷代使用馬耕較少,除了獲取馬匹不易,便是各家土地少,用馬的支出遠大於牛耕,這時馬種也略差了些。

不過靖邊軍有大量的馬匹,倒不存在這個問題,以大量的挽馬配上耦犁、耬車等大型器械,或許短短幾年之內,便可達到大將軍要求的盡快獲得更多糧食的要求。

看著這片土地,鐘素素也是心旌搖曳,她道:“不錯,此處便為都護府糧倉,來年開荒造田,我們不但要造很多田地,還要力爭當年就播種收獲,讓軍屯自給自足,到十七年,此處便是金秋麥浪!”

……

這日,鐘素素冒著風雪,又來到了大黑河與黃河匯集處的原東勝衛舊址。

眼前一個殘破的城池,不過看殘墻高近十米,城周邊長近十六裏,可看出東勝衛城往日的雄偉。

此城為洪武四年正月所設,以故元樞密都連帖木兒等自東勝州來降,詔置失寶赤等千戶所,命伯顏帖木兒、答海馬裏蔔蘭歹、也裏沙朵列圖、闊闊歹等為千戶,升東勝衛指揮僉事程暹為衛指揮使。

而在東勝衛東面有雲川衛,東南面有鎮虜衛,玉林衛等,明英宗時,“土木之變”,東勝諸衛全部棄守,內遷邊內,被棄的東勝衛諸地於明嘉靖十一年被西土默特部占據,現在歸於靖邊軍之手。

看著這風雪籠罩的城池舊址,還有遠處黃河滔滔,夾著冰淩,鐘素素等人心潮澎湃,塞外舊城,將在他們手上一一恢復,漢軍之威,將重新布於塞外。

身旁一贊畫興奮道:“此城復設後,我靖邊軍將直控黃河中段,並護土默特大量肥田草場。可慮的是,現山西鎮馬匪多,又有套內韃虜,隆冬河套黃河基本封凍,皇甫川、灰溝村一帶冰情直入,恐這些匪賊踐冰直入!”

鐘素素正想著什麽,此時聞言厲聲道:“他們敢!果真如此,本將將率白虎軍踏平他們老巢,殺得他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靖邊軍四大將能坐到眼下位置,個個皆非慈悲之輩。鐘素素看上去文靜細柔,其實一樣心狠手辣,任何人敢踐踏她的心血,她都不會客氣。

一行人最後來到君子津渡口,此處可謂千年古渡口之地,位置卻在喇嘛灣以南附近。

黃河到了這裏,已經徹底進入開闊地帶,河水寬闊流速頗緩,形成一片適宜渡河的河灘地,傳聞唐貞觀三年,便於君子津地置河濱縣,東臨河岸十五步,與河闊僅一裏。

看著眼前黃河,一贊畫道:“《水經注》有言,漢桓帝出巡塞北,由此渡河北進。《魏書》載:冬十有二月癸亥,西巡至雲中,北獵野馬於辱孤山,至於黃河,從君子津西渡。此渡口極為重要,控制君子津,我軍上可往河套,寧夏鎮,下可順黃河直下,入山西,進陜西。數萬強軍自由如心,高屋建瓴,坐視風雲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