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思想(第3/3頁)

符名啟笑道:“太有氣魄了,只是也太空泛了,當中一樣弊端重重,不過以理學教導,此為必然!”

王鬥點頭:“就要看教化司諸公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了!”

儒學中自然有其精華,“禮義廉恥”、“尊皇攘夷”、“夷狄之有君,不如華夏之亡也”、“仁、義、禮、智、信”都是精萃中的精萃,後世驅儒滅儒,純屬自己沒本事,就將過錯怪到祖先頭上,屬人品低劣,推卸責任之舉。

幾千年來,中華盡是儒學在治國,並創造種種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雖不否認內中也有糟粕,總體來說,卻是瑕不掩瑜,祖宗留下了金山啊。

這也不若世界許多文明,覆沒一次,就此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再沒有復起的機會,中華文化雖有局限性,但不可否認,屢撲再起,擁有極為堅韌的生命力。

幾千年來儒學對中國人意識形態凝聚頗有大功,後世國人精神混亂,未必不是打翻儒學,自己又沒能力形成新的意識形態結果,面對西方思想入侵,很容易就被侵入了。

關鍵看後人怎麽改進,怎樣留下精華的,拋棄糟粕的,日本國這點就做得很好,他們以理學治國,最終發展出武士道,明治時期,該國教育就皆以儒學為基本原則,明治天皇在《教育敕語》就專門說。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國宏遠,樹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其美。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存乎此。爾臣民孝於父母、友於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修學習業以啟發智能,成就德器。進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憲遵國法。一旦緩急則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者,不獨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顯彰爾祖先之遺風矣。”

仁、義、禮、智、信,當為國民與軍人最高行為守則,主要看這五點對內對外怎麽解釋,對同胞該怎麽樣,對異族又當如何。

當然,王鬥也不可能獨尊儒術,過於壟斷,必然毀滅,最好有一個核心,然後百川歸海,形成一種極有凝聚力,攻擊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