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在哪裏?(第2/3頁)

宣府鎮漢籍一樣廣泛發動起來,顯然他們看不上這種人力推運,小打小鬧賺些苦力錢的方式,他們組建的是騾馬車隊,或以商行等形式進行,那運力才叫一個大。

終於事情辦完,有專門人員將這些民夫領下去食宿休息,暖鋪旁雖然各類飯館客棧雲集,但他們哪舍得花錢?只有那些漢籍人員,才住客棧,不睡那種大通鋪。

劉可第、林光官等人也輕松下來,今日事情算完了,又過了一天,都悠閑坐著說笑,他們年歲大了,也不指望升遷,能保持現在的生活,就心滿意足了。

大明吏之四等,攢典、司吏、典吏、令吏,然就算到了令吏,仍然是不入流的小官,且升遷極難,就算在幕府體系內,因為竟爭激烈,升遷同樣不容易,他們更不想爭,安安穩穩過日子就算了。

他們代表靖邊軍體系內保守的,不思進取的一個群體,但就算這些人,在外人看來也是極為難得,曾有遊歷士子感慨言道:“余入宣鎮來,但見役吏嚴整肅然,人人恭儉敦敬,忠信盡職,宛若古之良吏也。”

……

小小宣府鎮,可以支持龐大的塞外征戰,讓世人驚疑。

國大而虛,難以調集民力物力,是此時通病,然整個宣府鎮卻似乎隨之而動,這種有效運轉的體系力量,在外人看來難以理解。

龐大軍需出入供給,牽涉到復雜的數學運用,然後勤司卻管得井井有條,宣府出良吏,成為許多人共識。

也因為發動民眾,出塞大軍,西征大軍,糧草物資才能源源不斷供給,畢竟數萬人軍隊,如果正常供應食物,每天吃的喝的都不是小數目,更不說還有別的種種類類輜重。

出征在外,因糧草問題失敗的軍隊不知有多少,為了糧草,各類隨營人員,運送輜重人員,有時他們數目甚至超過作戰軍隊總人數。

便如當年西班牙軍隊圍攻尼德蘭的貝亨奧普佐姆時,被圍城鎮中的一位卡爾文派牧師說道:“從沒見過這樣小的一個軀體卻拖著這麽長的一條尾巴……這麽小的軍隊卻帶著這麽多大車、行李馬、駑馬、隨軍小販、仆人、婦女、孩子和一批烏合之眾,他們的數目遠遠超過了軍隊本身。”

當然,這場戰爭,對許多商家富戶來說,也是一個發戰爭財的機會。

每日通往塞外的道路上,一輛輛車馬裝載物資,只是向興和所等處匯集,隊伍日夜不絕,塞外雲集的軍隊與商民,好像一個龐然大物,不斷吞噬自己需要的東西,蜂窩煤就是其中一項。

王鬥早在提倡少砍樹木多用煤,不言整個宣鎮本身需求量大,就是出塞大軍與商隊,每日需要的蜂窩煤就是海量,很多精明的人就看到機會……

清晨,一輛馬車沿著鄉道,到達山邊一座蜂窩煤廠前停了下來。

“夫人,到了。”

穿著絲綢衣衫的楊管家掀開車簾,對車內之人說道。

“嗯。”

悅耳的聲音後,少夫人楚挽雲裊裊娜娜從車上下來,穿了深紅的褙子,仍然挽著鵝膽心髻,鬟發上插著步搖,兩個丫鬟連忙上前攙扶。

她站定後,似乎隨意觀看四周,但掩不住雙目銳利,眼神精明,與在王鬥與紀君嬌面前大不相同,只是神情有一些疲倦。

眼前一個頗大的廠坊,圍了長長的圍墻,大門前一個平場,停了許多車馬,都在等待裝運蜂窩煤離開,廠坊邊上,沿著山地,同樣各類廠坊雲集,就聽丁丁當當的聲音傳來,似乎不遠處有一個鐵釘廠。

保安州許多廠子集中在這,這裏商業發達,建坊設廠之人眾多,然因民政司對耕地的使用嚴格,便是自己的地,也不能隨隨便便建廠,很多人便將廠坊設立此處。

畢竟這一片都是山地,涿鹿山與磨笄山連綿,水源也不缺,正是好地方。

管事忙不叠迎接出來,少夫人與他往廠子走去,一邊隨口詢問。

“……近期買煤的人越來越多,小的已令工人加班加點,當然,夫人體恤,他們工食,廠內定不會短了他們。”

“人心難足,給得少了,他們怨,給得多了,養了懶人,便若宣鎮這方,擬定一個底俸,讓他們多勞多得吧。”

“聽聞族內要擴大廠子,招募更多工人?小的總在擔憂,若仗打完了,產出的煤賣不出怎麽辦,眼下雖……”

“此事妾身自有計議,陳管事你不必多言,記住你的本份便是。”

“是是……”

陳管事滿頭是汗,他雖是李家族人,但在族中地位,卻遠遠不如少夫人,特別王鬥血腥鎮壓晉商後,李家風光回到清源,老族長對少夫人更器重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