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朱仙鎮之醞釀(第2/2頁)

他慨然道:“某從小少讀詩書,不過為國盡忠的道理是知道的,只要有某在,定然保境安民,使鄉梓父老,免受盜匪的騷擾。”

蔡懋德很高興周遇吉的態度,他說道:“最關鍵的,欲除晉之盜賊,唯先撫之晉之貧民,只是,難……”

他沉吟道:“三晉商行,現大肆收羅三鎮流民,或許,可減少晉地賊寇隱患……”

周遇吉佩服道:“永寧侯爺,很了不起。”

他從京師隨軍南下,又從湖廣北上,親眼目睹災民的種種慘狀,若他們可人人吃飽穿暖,又有誰願意從賊造反?當然,被裹脅的不算,只是,這樣流寇的基礎,就大大減少。

蔡懋德道:“確實,若大明多幾個永寧侯,國事,便不會如此。”

對王鬥的看法,蔡懋德保持公正的態度,也認為很多官將士紳,對王鬥的指責,是不公平的。

他換了話題,說道:“聽聞周將軍有意向宣鎮購買鳥銃與子藥?”

周遇吉道:“是的,他們的鳥銃與子藥確實好,某造不出來。”

他說道:“前幾個月,永寧侯爺贈送了某一千杆鳥銃,三萬發子藥,不過軍中將士,還想再多些,只得買了。”

蔡懋德拈須思慮一番,大明的糧餉供給,一般是軍餉發下去後,正常情況下,大部武器裝備,馬匹訓練等,由將官自決,當然,自己造的還是少,一般是向武庫購買。

蔡懋德任巡撫後,因為王鬥抄沒各奸商的實物中,經過爭取,留在山西不少,而且,經過王鬥清掃,政事障礙,也少了許多,所以他集中工匠,也想打造一部分犀利的鳥銃,還有威勁子藥。

只是產品,怎麽也不能與宣府鎮相比。

蔡懋德當然沒有制度化、標準化的意識,事實上,現在大明官員,很少有這樣的意識,而且王鬥使用明初,明太祖時規定的度量衡標準,也是個機密,從舜鄉堡時代起,就沒有對外透露。

對大明的官員來說,幾百年來,習慣了各種惡劣的大鬥小鬥,大尺小尺,標準不一等惡習的熏陶,突然想改正觀念,這思想一時就轉不過來。

不克扣費用,已經極為不錯了,對他們而言,武器打造出來,差不多就好,卻不知差之毫厘,謬之千裏。

所以就算山西境內工匠不少,打出來的鳥銃,也是規格不一,質量有好有壞,看看這樣的產品,再看看靖邊軍的鳥銃,造不如買的呼聲,已經成為主流,山西鎮新設的軍工廠,轉眼便舉步維艱起來。

再說了,眼下永寧侯對大同鎮與山西鎮態度友善,一杆鳥銃價格,不過七到十兩間,還配十發威勁子藥,銀子,糧食,礦產,土物產諸物,都可以付帳。

有時自己認為一文不值的東西,在宣府鎮那邊,卻可以頂帳,只有傻瓜才自己造。

蔡懋德隱隱覺得不對,又不知不對在哪,只好響應官將的呼聲,向宣府鎮購買武器,用來裝備鎮內的軍士。

速度還要快,畢竟宣府鎮武器名揚,許多人都想購買,產品供不應求,怕晚了就沒了。

二人討論起購買武器的問題來。

周遇吉聽說,現王鬥軍中,開始裝備自生火銃,他也想買點,可惜,他們暫時不賣,還有靖邊軍的火炮,可惜,也不對外出售。

……

進入六月來,到達開封的援兵越來越多,旌旗遍布,密密麻麻的營帳,將黃河一帶的地面都占滿了。

當然,這些來援的軍隊,大多頭戴紅纓氈帽,鴛鴦戰襖上,套著裲襠或是齊腰甲,打著行縢,穿著麻鞋。

有明盔明甲,或明盔暗甲的人很少,也證明騎兵不多,畢竟在大明,一般只有騎兵才有盔甲,也就是銅鐵盔與長身罩甲,更精銳的士兵還有臂手。

而越來越多的軍隊,也對糧草供應,提出了嚴峻的問題,畢竟若有十萬人之上,那大軍一天要消耗多少糧食?多少草料?配發的民夫要多少?配發的牲畜,車輛,又該多少?

這麽多的人力物力,現河南本地是難以承受的,所以從陜西調糧,從山西調糧,還有漕糧,都源源不斷運來,黃河之上,整日糧隊雲集,搬糧夫役不絕。

這日,保定總督楊文嶽,率領總兵虎大威,還有頗為出名的保定車營,又有歸他節制的通州副總兵姜名武,已經到達黃河北岸,就要渡過河來。

不過督師丁啟睿,率總兵左良玉、楊德政、方國安等幾鎮軍隊,由南北上,還遠遠沒有到達開封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