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議和之謀(第2/2頁)

當然,說得輕松,事實極難,如晉商一樣,遼餉,是上下一個非常龐大的利益集團,多少人在其中受益?就是內閣,可有一人,沒在當中分潤好處?

斷人錢財,如殺人父母,各級官員深深明白這一點,所以都不敢深刻表明自己態度,只敢含糊不清的說幾句。

遼餉的支持者,也是振振有辭,他們言,遼鎮與山海關,現兵馬有一、二十萬。

以每兵每人每月一石糧計算,一年就需糧食二百萬石,還有各樣一應花費,事實上,現今的兵餉,其實遠遠不足,士卒每年都有拖欠,更不用說,還要減少軍費開支了。

還有,遼東大戰後,東奴雖有受挫,然整體戰力,還是超過大明(如果排除王鬥在外的話),只需暫時的休養生息,就可以保持對遼東的攻勢壓力,所以更要修繕城池,增添兵甲,這都要錢。

所以說,遼餉,不能減少,更不能挪移,不但如此,因遼東防線,增加到義州一帶,還需增加一部分。

收復城池,當時雖然振奮民心,不過帶來的苦果,是現在必需承擔的,除了極少數人,無人敢言放棄義州,將防線收縮到錦州,所以平西伯吳三桂,遼東巡撫邱民仰等人,要起糧餉,也是理直氣壯。

對崇禎帝來說,遼東兵將,不得不安撫,恐這些丘八一個不好,嘩變,甚至轉投東奴去,那樣的後果,是他不敢承受的,畢竟歷年降事清國的官將,有很大部分,就是出自遼鎮,早有先例。

剿滅流賊的關鍵時刻,遼東不能亂,只是,遼餉不削減,薊鎮的開支何來?

看朝野紛爭,連作為兵部尚書的陳新甲,一樣含糊其辭,崇禎頭疼無比。

最後,陳新甲又低聲提起一事:“東奴已遣使而來,密居會同館內,觀其意,有議和之心,未知聖上之意……”

……

三日後,京師,會同館。

中國歷代都城,都設有接待賓客之所,漢之後,多為鴻臚寺,其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接待藩屬貢使,可謂古時的外交部。

明時,設立會同館,由兵部所轄,設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從九品,代替鴻臚寺功用,不過會同館的主管官員,仍然加鴻臚寺少卿銜。

明時會同館,還是全國驛站的總樞紐,地點就在大興縣東王府街烏蠻驛旁,此時,一個漢人打扮的中年人,匆匆回到會同館,到達門口時,他呸了一聲,心想:“這南朝明國,越來越衰敗了,連京中街道,也是如此。”

這京中道路,很多地方,青石板已經不見了,到處是坑坑窪窪的土路,積起厚厚的泥沙粉塵,此人出門辦事,為了不吸人注意,很多地方,都是步行,結果走得一身一臉的灰。

回到館內某處,推開一門,內中同樣有幾個漢人打扮之人,個個臉上,皆有陰沉兇戾之色。

屋內氣氛嚴肅,一個年約五十,看起來頗象武人之輩,他手指在桌上輕彈,沉吟道:“連日議探,看來這些南蠻子,對與我大清議和之舉,頗不熱衷,對內中平等相交,還有歲幣、疆界事,更不以為然,議和之條款難行……”

此人,卻是清國弘文院學士鮑承先,曾為都督僉事,沈陽新勇營副將,天啟年時奉命馳援,結果遇伏戰敗,全軍覆沒,只身隱匿數日後,最後投降後金。

因為忠於後金,時後金智囊寧完我,推薦他在文館任職,此後與寧完我、高鴻中等人,對清國忠心耿耿。

此次,更得多爾袞密令,前來大明,除議和外,還肩負一系列重任。

經大把花錢後,鮑承先得暗見兵部尚書陳新甲,不過,雖滿清頗有議和誠意,然陳新甲等人卻不以為然,不說大明對外一向強硬,便是此次大戰,大明大肆宣揚自己的勝利,就更不可能與敵國議和,否則,輿論上,就過不去。

而且,中原的對外關系,幾千年來,不是納貢稱臣,就是委曲求全兩個極端,對別種條約,一般沒有概念。

或許,在中國歷代條約,只有崇禎十年的廣州地方官員,體現了優勝與平等條約這一點。

便是這年的廣東地方水師,擊敗了英王查理一世派遣的,威德爾上尉率領的六艘船艦,迫使其簽下保證書,對虎門之事表示歉意,還賠償白銀二千八百兩,中國與英國的第一次沖突,以中國勝利告終。

而早幾年的料羅灣大戰,明軍水師,又大敗荷蘭艦隊,不過還是舊思維,沒有向荷蘭人索要賠款。

所以,思想不開化的多爾袞,好死不死,依舊例,還想要大明贈送一筆歲幣,雖然也說得委婉,但內中的意思,明眼人都可以看到,當然讓陳新甲雷霆大怒,將上門使者,亂棍打出。